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材料、医学、生物三大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担当起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角色,其中聚氨酯因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成为关注的焦点。为获取更佳生物性能和更多临床用途,研究者们对生物医用聚氨酯进行了各种化学和物理改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表面改性,即在物理性能优异的聚氨酯材料表面构建特定的分子结构,达到优化材料物理性能和生物性能的目的:另一种是本体改性,即将特定物质修饰到聚氨酯的主链上,改变材料的本体结构和性能。在本论文中,我们对聚氨酯材料这两方面的改性均进行了尝试,初步得到了三个系列的产品,分别是: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PEG)在聚氨酯表面的接枝改性,以PEG为软段且软硬段比例不同的聚氨酯,以及主链包含磷酰胆碱(PC)结构的聚氨酯。我们采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EDS)等手段对合成产物的本体或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虽然表征结果表明我们未能实现产品组分与投料一致,但为后续工作奠定了一些合成和表征方法上的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了化学接枝的方法在商品聚氨酯(TPU345)表面构建了分子量分别为200、600、2000 g/mol的PEG以及以PC封端的PEG200大分子。利用FTIR、EDS等分析手段对表面元素、成分组成及结构进行了半定量分析,通过血浆复钙、溶血、血小板粘附等测试方法对表面接枝改性前后的聚氨酯材料血液相容性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氨酯材料血液相容性有所提高。合成了以PEG2000为软段且含量不同的聚氨酯(PEG-PU),以及主链含有不同PC含量的聚氨酯(PC-PU),利用GPC、FT-IR表征了两系列产物的组成和平均分子量。结果表明,合成的这系列产品未能实现我们设计的可控的嵌段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