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中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的恶性肿瘤,临床上30%-40%的肾细胞癌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约50%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预后不良。目前,手术切除是临床局限性肾细胞癌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但晚期肾细胞癌术后复发率高,加上肾细胞癌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肾细胞癌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细胞特殊的生物学特性使肾癌成为为数不多的对生物免疫治疗有效的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其中,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又称为自然杀伤样T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CD3McAb、IL-2、IFN-γ、IL-1α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以CD3+CD56+T细胞为主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敏感,对G0期细胞也有杀伤作用、杀瘤活性不受环孢素A(CsA)和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影响、对正常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毒性小、能抵抗肿瘤细胞引发的效应细胞Fas-FasL凋亡等诸多优点,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开辟了全新的视角。本实验选取34例肾细胞癌术后患者,AJCC分期为Ⅰ-Ⅲ期,治疗组19例患者应用CIK细胞(2疗程)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对照组15例患者仅给予IL-2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进行比较,从而为临床生物免疫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1.选取34例肾细胞癌术后患者,AJCC分期为Ⅰ-Ⅲ期,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周开始给予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IL-2肌肉注射200万U/次,隔天1次,连用14天,停用7天,21天为1个疗程。2.将3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各项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19例,均在术后1月后开始应用CIK细胞治疗2疗程(间隔2-3月),同时给予IL-2治疗;对照组15例患者仅给予IL-2治疗。3.对CIK细胞形态及增殖动力学进行观察;治疗期间严密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CD4+/CD8+)、CD4+CD25+调节T细胞、NK细胞进行测定并分别对比其治疗前后变化;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存期进行比较。结果:1.经CD3Ab及IL-2共刺激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后的第4天数量开始明显增加,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第14天细胞数目最多,第16天数目开始有所下降。2.在治疗组(19例)及对照组(15例)患者中,一般情况未见明显变化的例数分别为1(5.3%)、3(20.0%);食欲和体力改善的为15(78.9%)、11(73.3%);癌性疼痛减轻的为10(52.7%)、7(46.7%);体重增加例数为9(47.4%)、5(33.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卡氏评分明显升高。3.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化验外周血白细胞、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从另一方面表明CIK治疗副作用小,对患者骨髓、肝肾功无明显损害。4.接受CIK细胞治疗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CD4+CD25+调节T细胞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上述指标中,CD8+T细胞、CD4+CD25+调节T细胞较治疗前未见明显下降(p>0.05);T细胞亚群各指标水平(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及NK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5.应用IL-2治疗过程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发热、寒战,体温最高38.3℃,其中4例患者发热持续4-6小时后自行缓解,仅1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治疗组患者在CIK回输过程中仅有1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能自行缓解,未见寒战、过敏、休克、皮疹等不良反应。6.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进行随访,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治疗组患者为100%、对照组为87%,p=0.10,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细胞癌患者术后经CIK细胞(2疗程)联合白介素-2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一般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的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病情得到控制。除发热外,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有一定的生存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很好,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