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框架是设计、生成和评价课堂教学行为的图式。需要构建一个面向学生的教学与评价的行为框架是源于文献和实践的思考。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表明,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沟通离不开行为框架;从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看,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学生主体的回归。站在布鲁姆、加涅等巨人的肩膀上,本文从认知目标“记忆、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反推过程性的学习行为类目,借鉴学习条件论思想探索了行为类目的条件,提出GRAE行为框架。GRAE,即“Generate, Retain, Apply, Evaluate”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是从学生视角表达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行为“生成、保持、应用和评价”。课堂教学与评价的重心应该放在亚类上。四类活动的十二种行为或过程是:1.0生成(Generate)3.0应用(Apply)1.1联结(Associating)3.1提取(Retrieving)1.2聚合(Converging)3.2执行(Executing)1.3派生(Deriving)3.3实施(Implementing)1.4合成(Synthesizing)4.0评价(Evaluate)2.0保持(Retain)4.1核查(Checking)2.1排练(Rehearsing)4.2评判(Critiquing)2.2嵌套(Embedding)4.3权重(Weighing)GRAE框架不同于一般的“听评课”评价表,因为它面向学生;GRAE框架不同于教学理论,因为它关注条件性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它向学习和教学开放,可以作为学生资源组织者。GRAE框架中的行为是学生走向有意义学习的关键过程,行为与行为间基本构成一个条件螺旋链。权重——对学习过程和知识进行价值判断的行为,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动机,因此,从生成到评价是一个环形链。GRAE框架符合知识迁移的要求,就是说只要学生有机会实施GRAE框架中的行为,课堂教学与评价创设了框架需要的条件,学生不仅能再生知识而且能创生知识。同时,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学将成就学生的学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又将成就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