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我国经济全面的紧缩,它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完成了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开始在一个全新的经济环境下运行,这种新环境突出表现为高增长的对外依赖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保持稳定运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GDP重要组成部分的净出口出现了严重下滑。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弥补国外需求收缩,其中尤其以4万亿经济振兴计划引人注目。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振兴计划只是短期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种政策举措,它对于短期内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从中长期来看,它基本不会改变我国经济运行的路径,中长期国民经济运行路径是由经济环境及经济构成的基本结构决定的。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明显经历了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两个阶段,无独有偶,我国30年的高速增长正好在运行时间上与日本上世纪50-80年代的情形相一致。在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后,未来我国的经济运行到底是否会重复日本模式下的老路,还是会出现持续加速状态,成为研究的目标。本文第一部分在试图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经济结构调整,要素价格以及科技进步与国际间作出比较),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和内生结构,首先,描述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得出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初期,并且经济增长路径仍是一种特别依赖于劳动力、资本要素投入增加实现经济增长的投入型经济增长路径的结论。第二部分,在基于交互效用的ECM模型下,建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量上和时间上存在差异,投入在量上以及质上出现参差不齐,速度的不协调以及无效的投入问题,如果这种投入模式持续下去,经济增长将偏离正常的均衡路径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