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地磁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能真实反映块体在地质时期的古纬度,对块体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最近众多的研究表明,沉积物所记录的磁倾角结果,往往存在浅化现象。因此,如何精确确定古地磁磁倾角方向,是研究块体南北向构造活动的关键。本文围绕古地磁研究相对薄弱的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块体,针对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地层开展了精细的古地磁研究,确定了中晚侏罗世雁石坪群沉积岩地层中灰岩和碎屑岩的剩磁方向(碎屑岩地层雀莫错组Ds=335.3°,Is=29.4°,α95=16.3°,N=11;灰岩布曲组Ds=331.3°,Is=34.7°,α95=4.6°,N=23;碎屑岩地层夏里组的古地磁方向为:Ds=321.3°,Is=39.2°,α95=14.9°,N=7;灰岩地层索瓦组的古地磁方向为Ds=2.0°,Is=43.5°,α95=21.2°,N=4)。通过运用“E-I”统计方法对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进行校正,发现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岩由同沉积期间或沉积后的压实作用所造成的磁倾角浅化约5.7°-8.5°。我们研究得出,从侏罗纪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羌塘块体的古纬度值变化范围为21.3°-30.1°,表明羌塘块体在中晚侏罗世北向漂移约976 km。同时,在中、晚侏罗世期间,古地磁磁偏角结果显示羌塘块体在这是个组期间旋转变形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调整:雀莫错组到布曲组到夏里组顺时针旋转转换成夏里组到索瓦组的显著逆时针旋转。另外,校正后的古地磁结果,与同期的相邻块体塔里木极对比,揭示出磁倾角具有额外0°-9.3°的浅化,可能指示了羌塘块体在中晚侏罗世相对塔里木块体有约810 km的北向漂移和缩短。最后,结合以往羌塘块体已发表的数据可靠性较高的古地磁结果,初步建立了羌塘块体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漂移演化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