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1、上古東、冬、侵三部的分合問题;2、上古脂、微二部的分合問題;3、上古陰、入聲韻关係考。本文使用的材料包括上古時期的詩文用韻材料和文字材料。詩文用韻材料包括兩周金文、《詩經》、《楚辭》、周秦群經諸子、兩漢韻文詩文等。其中“周秦群經諸子”的材料主要指江有誥《群經韻讀》、《先秦韻讀》所包括的文獻材料;“兩漢韻文詩文”材料以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于安瀾《漢魏六朝韻譜》中收錄的韻讀材料為主。本文使用的文字材料包括諧聲字、通假字等。其中諧聲字的材料取自《說文解字》、《說文通訓定聲》;通假字的材料取自《通假字彙釋》、《古漢語通假字字典》、《古字通假會典》等通假字字典。此外,還採用了少数方言、民歌材料。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統計法、韻腳字系聯法、諧聲通假集證法、歷史比較法等。本文的結論主要有:一、從周秦到東漢,東、冬所代表的是同一個韻部,東冬語音相同或相近並不是某種方言現象,而是通語中的語音特點。冬侵合韻是周秦至东漢在西部地區存在的一種方音特點。根據歷代詩文東、冬、侵諸部的入韻情況來看,東、冬合韻的數量較多,合用的比例也高,因而東、冬的關係比冬、侵的關係要近。根據與其他韻部的合韻情況也可以看出東、冬部關係密切。例如東與陽有合用例,冬與陽亦有合韻例;冬與蒸有合韻例,東與蒸亦有合韻例。此外,韻文中还常出現東、冬與某一韻部在同一韻段中合韻的情況,如東冬陽合韻、東冬蒸合韻等,這更能說明東、冬部的關係緊密。從地域角度看,東冬合韻的地域廣泛,故東冬合用應是通語的語音特點。冬侵合韻的地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包括今四川地區),故冬侵合用應是西部地區的方音特點。從通假字的角度看,周秦兩漢典籍中有大量東、冬部字互通的現象,而很少有冬、侵互通的現象,這種情況也說明東、冬的關係緊密。二、從周秦到東漢,脂、微部應合為一個韻部,亦即二部不宜分開。與脂、微部相配的入聲韻部也應合為一個韻部。根據歷代詩文脂、微部的入韻情況來看,脂、微合韻及質、物合韻的數量多,合用的比例也高。根據與其他韻部的合韻情況也可以看出脂、微部及質、物部的关係密切。例如脂與支有合韻例,微與支亦有合韻例;微與歌有合韻例,脂與歌亦有合韻例;質與月有合韻例,物與月亦有合韻例。此外,韻文中还常出現脂、微及質、物部與某一韻部在同一韻段中合韻的情況,如脂微之合韻、脂微歌合韻、質物月合韻等,這更能說明脂、微部及質、物部的關係緊密。從地域角度看,脂、微合韻及質、物合韻的地域廣泛,故脂、微合用及質、物合用應是通語的語音特點。在周秦時期,东部地區諸如現屬山東、河北等地的個別作家作品中,脂、微合用率較低,有分用的跡象,此屬方言的語音特點,西漢時期这一方言特點已消失。三、上古陰、入聲韻關係密切,真正的原因是:上古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去、入兩讀字,所謂入聲字與陰聲字押韻,實際上是去、入兩讀字的去聲一讀與陰聲字押韻;所謂陰聲字與入聲字押韻,實際上是去、入兩讀字的入聲一讀與入聲字押韻。當然还有不少與陰聲字押韻的入聲字暫時还不能證明其有去聲一讀,这需要進一步研究。四、上古已有平、上、去、入四聲。中古的陰聲去聲字在上古應歸入陰聲韻,上古的去、入兩讀字應同時歸進陰聲、入聲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