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生态女性主义为哲学基础,具有自身的独特原则,它把生态问题和性别问题融会到一起来观照,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女性主义色彩,作为文学现象,它又具备较强的哲学思维特点。尽管其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但作为一个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其产生又具有历史必然性。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批评,它拓展到了文学活动所包含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文学中的自然、性别、阶级、种族等诸多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一系列问题又关涉到女性身份、角色及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更涉及到女性的历史位置、主体性存在及助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显然,这都与人的生命演化的本根性相联系。我们之所以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性给予关注与重视,还在于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脉络与运演历程方面寻求这种批评方式的内在意蕴及价值。本文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有机统一理论的指导意义,以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史性的挖掘与阐释为特殊视角,将历史性视角与审美视角相结合,坚持历史批评为主要批评方式,在历史性视野的观照下,全面审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动因、现实状况,并合理地掌握其历史运演的未来性,以解释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内涵。通过分析,验证了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性视野进行文学批评的可能性、合理性及科学性,进一步确认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史性视角的价值与意义。综合而言,这种研究策略力图通过文学活动的延伸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整体意识、女性意识、平等意识,为构建一个和谐多样、生态、自由的未来世界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性视角解读中国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与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瑞森的长篇小说《天堂》,以使理论研究与文学体验相结合,既立足于当前现实,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理论阐释及内容的全面性给予文学作品的支撑,不仅要彰显理论思考及逻辑结构的合理性,而且理论研究也需要与现实的文学活动进行有机连接。将文本阐释与基本理论的研究有机融合,相互介入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而这双重介入又深度地介入人们对生态问题、女性问题、历史性问题、人类未来发展问题及可持续性问题的多重关注,全在于引发人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和谐及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境域给予全方位地思考及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