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机采模式下高光效冠层结构特征及调控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aqwww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密植是提高作物产量最重要的栽培措施。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是实现合理密度与机械化管理新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种植密度可显著改善作物冠层结构和群体光合能力,有助于作物高光效冠层的形成,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以棉花叶片的光合能力光响应调控为核心,以群体的光合适应性调节为主线,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叶片和群体的光合作用特征,不同冠层结构群体干物质累积和铃叶空间分布特征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本研究,明确了棉花通过调节比叶重影响叶片氮素和光合氮素冠层空间分布,进而优化叶片和群体光合能力形成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早熟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品种,供试氮肥为普通尿素(含N 46.4%)和15N标记尿素(丰度10.15%,含N46.4%),设置了小区和微区两个试验,小区试验使用的尿素为普通尿素,微区使用的尿素为15N标记尿素,两个试验的各个处理施氮量均为160 kg N/hm2,两个试验均设置3个施氮方式和1个对照:处理1(T1),氮肥1次性施用,100%作基肥;处理2(T2),氮肥分2次施用,55%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已升至全国第一位,总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以上。春季低温冷害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本研究选取抗寒性不同的品种,研究不同温度处理下玉米幼苗的根系特征、膜结构、酶活性、内源激素及代谢组学的变化。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分析不同抗寒型品种在低温下根系差异表现,为生产上筛选抗寒品种提供技术参考,为提高品种抗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玉米分子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