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时期的社会面相总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时期文学在大致经历过呼唤、回归、颠覆、探寻这样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过后,中国文学走到这里必然要面临新一轮的突破与洗礼,重建新世纪文学已然成为当代作家的肩头重任。以小说创作为主这在专业作家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以一个地域为表现对象也是很多作家的共同选择,以探索文学未来的发展路径为终极追求的则为数寥寥了。作家因主体意识模糊而使文学普遍呈现出碎片化倾向的现状尤为值得警惕。在城市化进程席卷一切的今天,千城一面的历史教训制约了城市的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文学生成的多元空间,作家在小说中需要极力避免文学的灰色记忆和苍白想象,透过现代人精神飘移的表象,寻求人与社会对接的可能渠道。在一切未明还暗之时,探路者必须兼具一种拓荒精神和非凡勇气穿行芜杂、混沌、迷惘的雾色到达彼岸。范小青的出现无疑预示着我们:她正在通过不断调试自身来突破自我,从而探寻出对接新老苏州文化的中间途径。或者说,范小青的终极追求即是探索出一条通往未来地域小说发展方向的可行路径。本论文立足于作家的三次转型,将范小青三十年的创作实绩比喻成一幅“文学苏州图”,并以此统领全文各章,依托文化地理学,遵循以范释范的原则,从文本出发,对作家的创作全貌展开论述并对其小说路径、题材、主题进行点线面的综合分析,在论述她的作品特色时凸显地域性、人文性、时代性等特征,并进一步发掘出作家与时代、文学始终保持着一种既紧密相关又有所间隔的微妙关系。主要围绕她看似惯常的苏州写作实则潜隐着写作倾向力的变迁过程,探究其小说在前后期创作的常与变。在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范小青转型的深层动因便逐渐水落而石出了,最后对范小青转型之后的去向进行合理预示,并对其最有争议的反常规的“韧”性创作展开分析并作出适度评价。一路走来的范小青,视野逐渐开阔,手法日益娴熟,在变与不变间坚守着、蜕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