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二亚胺的稀土-镍杂核配合物的合成及反应性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p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开展了β-二亚胺稀土-镍杂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反应性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β-二亚胺稀土金属双烷基化合物LnacnacLn(CH2SiMe3)2(THF)(Ln=Y(1,2),Lu(3))与二苯基膦甲基苯胺(Ph2PCH2NHPh)和二苯基膦苯胺(Ph2PNHPh)的烷烃消除反应,合成得到β-二亚胺稀土金属胺基配合物LnacnacLn(Ph2PCH2NPh)2(Ln=Y(4,5),Lu(6))和LnacnacY(Ph2PNPh)2(7)。并对其进行了~1H,13C,31P{~1H}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化合物5和7还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通过化合物4-6与零价镍前体Ni(COD)2或Ni(PPh3)4的反应,得到一系列β-二亚胺稀土-镍杂核金属配合物,在反应过程中一个二苯基膦甲基苯基配体上发生了P-C键的断裂反应,产生的[Ph2P]-和亚胺[PhN=CH2]通过与两个金属中心配位而被“捕获”。稀土-镍杂核配合物通过~1H,13C{~1H},31P{~1H}NMR,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在相同条件下,含有二苯基膦胺基的稀土金属配合物7不与Ni(COD)2或Ni(PPh3)4反应,表明氮、磷两个配位原子间的距离对于稀土-镍杂核配合物的形成存在重要的影响。2.研究了β-二亚胺钇-镍杂核金属配合物与小分子的反应性。16电子的Ni(Ⅱ)中心易于与σ-配体如异腈配位,形成18电子的Ni(Ⅱ)中心;在与对甲基苯腈反应时则发生与M-N(M=Y,Ni)的插入反应并再生P-C键,同时另一分子腈与Ni(Ⅱ)中心配位;在与苯基环氧乙烷反应时,亲核的[Ph2P]-基团进攻环氧位阻较大的碳原子,开环形成烷氧基桥联的钇-镍杂核配合物。所有的稀土-镍杂核配合物都通过~1H,31P{~1H}NMR、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初步展示了钇-镍杂核配合物的协同反应性。
其他文献
在过去几十年中,纳米电极因其整体尺寸小,充电电流小,传质速率快以及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并广泛应用于基础电化学研究,单粒子分析,单细胞传感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研究等领域。受上述启发,本文通过激光辅助拉制法制备单一金、银纳米电极,并将其应用于以下的电催化研究:1.以单一银(Ag)纳米盘电极为基底,通过化学刻蚀和金属置换反应制备出单一钯银(Pd@Ag)合金纳米线电极,并从单根纳
学位
过渡金属催化的直接C-H键功能化已被证明是快速构建各种C-C键的有效策略。其中,烯烃因其广泛存在以及多样性转化等优势而被经常用作碳氢键偶联底物,以实现直接的C-C键偶联。本论文开发了一种铑催化烯烃对吲哚2位C-H键直接官能化反应的方案,为合成功能化烯烃及其复杂衍生物提供了一种方便且高效的方法。通过选用不同的烯烃,并经反应条件的调控,实现吲哚2位C-H键的选择性烯基化与烷基化反应。相关反应的底物普适
学位
由于可以有效地减少Haber-Bosch法产氨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危机,电化学固氮(eNRR)逐渐成为了近些年的研究热潮。目前来看,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寻找高效、稳定的固氮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二维材料(2D)有望成为固氮催化剂的主要候选者。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本论文主要研究了2D硒化镓、过渡金属团簇负载石墨炔(GDY)等催化体系电化学固氮的可能性,并进一步通过缺
学位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全球能源消耗与日俱增,能源危机愈发严峻。因此,开发绿色能源迫在眉睫。氢能因具有高燃烧值、绿色、可再生等优点成为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制氢方法之一。然而,阳极析氧反应(OER)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垒限制了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尿素氧化反应(UOR)因其极低的理论氧化电位,能有效降低能耗,还能降解富含尿素的污水,减轻环境污染,有潜力替代OER来提高电解水
学位
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科学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模型认知”素养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能力。在对国内外模型、建模与模型认知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本研究以国际核心素养框架、大型测评中模型、建模和模型认知的概念框架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模型认知水平为基础,
学位
当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通过如析氧反应、析氢反应、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等清洁反应获取氢能以及高附加值工业产品等无疑是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的一条重要道路。现如今对于上述几个反应的电极材料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人们希望得到尽量接近热力学电位的催化材料以减少电解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材料由于其丰富的轨道电子展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性能,其中尤以铁、钴、镍基
学位
开发高效的能源转换、储存和运输技术是实现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有高质量能量密度的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能源载体。电化学分解水产氢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能源转换和制氢策略。电解水反应主要由阴极的氢气析出反应(HER)和阳极的氧气析出反应(OER)这两个半反应组成。尽管理论上仅需1.23V的电压即可实现电化学水裂解,但由于迟缓的HER和OER动力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水分解电解槽需要更高的电压去驱动反
学位
可充电电池在生产生活中大量应用,一些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电池备受关注。锂硫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可作为长续驶里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但单质硫的导电率低、体积变化大和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与应用。此外,可充电水系锌离子电池极有希望应用在可穿戴设备,虽然其拥有价格低廉且对环境友好的优点,但也存在着电池电压范围低、电极材料尚不完善、可穿戴设备应用过程中的柔性环境带来的不稳定等一系列
学位
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ECL)因其高灵敏度、低检测限、宽线性范围、仪器操作简单和高信噪比等优势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属离子检测、环境监测、医学诊断、免疫测定、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等许多领域。目前,ECL常用的发光材料主要有:联吡啶钌及其衍生物、鲁米诺及其衍生物、纳米材料等等。稳定高效的ECL试剂的合成和应用一直是
学位
呋喃和吡喃等含氧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合成化学品中,表现出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在药理学、催化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吡喃、呋喃等含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并发展了基于苯丙炔胺类化合物与环己二酮及2-羟基/氨基-1,4-萘醌化合物的1,4-共轭加成/分子内环化串联反应,发展了系列结构新颖的五元/六元含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碱金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