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促进消费换挡升级,不仅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守牢“保”的底线、夯实“稳”的基础、提高“进”的质效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积蓄势能、增创优势的重要抓手。从理论上看,负债源自于平滑跨期消费的需要。但当前,我国存在消费疲软与家庭债务上升并存的背离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家庭的债务资金并未完全转换为其消费力。且住房贷款多年来一直在家庭消费贷款中占据主体地位。由于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在借贷规模、借贷渠道、还款期限、还款利率以及消费指向性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而其对于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也可能存在诸多不同。但传统研究中的债务总量分析并不能将这种差异进行有效剥离。据此,本文对家庭债务进行结构性拆解,基于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的视角,致力于研究两种类型债务对于家庭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相对剥夺以及未来消费意愿的影响。本文从家庭债务与家庭消费内涵、住房债务对家庭消费的影响、非住房债务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评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消费理论、消费行为学中的消费习惯理论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社会比较理论等,从“财富效应”、“房奴效应”、攀比心理、地位追寻等多重视角,分析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如何通过对微观个体“心理账户”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家庭消费决策。在理论分析之后,本文主要基于多个年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两套微观数据库,展开系统性实证分析。首先,通过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对家庭消费总量的探讨,发现我国居民家庭存在“负债性消费”现象。即总体而言,负债家庭消费水平显著高于无债家庭。而对于负债家庭,非住房债务因其不具消费指向性特征而更可能作为平滑跨期消费的主要手段,对家庭消费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住房债务则更多地会因“房奴效应”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素养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且金融素养能够通过促进家庭资产和负债的动态均衡,进而减弱家庭对于负债消费的依赖程度。接着,本文从消费质量的维度,探讨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对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具体将消费品划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与享受型消费两大类,并以后者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作为消费结构升级的度量指标。研究发现,负债可以显著提高居民家庭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比重,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但细分债务类别后发现,住房负债对于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负向影响,非住房负债则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恩格尔系数度量的消费结构升级也验证了前述研究结论。考虑到消费相对剥夺程度可直接反映居民之间真实的福祉差异,并作为微观个体层面消费不平等的一项重要量化指标,本文也从消费相对剥夺这一维度,探讨了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所起到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无负债家庭而言,负债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程度更低,这表明负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相对剥夺程度。对负债家庭而言,住房债务规模能够加剧消费相对剥夺,非住房债务规模却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当非住房债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起到加剧作用。再进一步将家庭消费区分为生存型消费和发展与享受型消费之后发现,负债对消费相对剥夺的缓解作用主要体现在后一种消费品中。由于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均可视为未来收入的一种跨期贴现和提前消费,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提前消费是否会降低家庭的未来消费意愿?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住房商品的特殊性,本文重点以住房消费意愿为例,探讨两种债务对家庭消费预期带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负债总体上会降低未来住房消费意愿。区分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之后发现,前者会降低未来住房消费意愿,后者则会提高未来住房消费意愿。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其他所有解释变量处于均值时,负有非住房债务的家庭长期购房意愿较低。相较于既有研究成果,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虑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存在的特征差异,研究视角具有一定创新性。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在借贷规模、借贷渠道、还款期限、还款利率以及消费指向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债务总量并无法对这种差异进行有效剥离。基于此,本文将家庭债务区分为住房债务和非住房债务,以此为视角展开相关探讨,为相关研究补充经验证据。第二,从多维度探讨家庭消费,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体系较为完整。本文从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相对剥夺以及未来消费意愿多个维度对家庭消费进行衡量和刻画,在研究内容上遵循了从基本面到深层次的递进式逻辑体系;时间范围上既包含当前客观消费状况,也涉及到未来主观消费意愿或消费预期。第三,系统分析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差异,并讨论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将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及区域特征下的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本文研究有助于从消费视角理解债务对不同家庭的含义,为相关利益主体优化资产配置、完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优化信贷监管体系、推进建立消费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为扩大内需、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降低消费相对剥夺、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并寻求“促消费”与“防风险”间的平衡,增进民生福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一是合理控制家庭债务规模,优化资产负债配置结构。遵循量入为出准则,既要避免因社会攀比等心理盲目做出负债的非理性决策,又要系统权衡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将住房债务与非住房债务的比例限定在一个可控区间。二是提高理性消费水平,提升个人金融素养。做好科学的收支预算规划,注重理性负债和理性消费。三是差异化信贷策略,强化信贷监控与预警。统筹考虑家庭收入、资产配置、债务结构等,综合协调可能产生的福利效应,采取具有针对性、差异化、“有保有压”的杠杆策略。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将负债群体纳入到动态监测分析体系,对高负债群体进行债务警示,降低其进一步提高债务负担的概率,防范家庭债务危机及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加大金融教育支持力度,切实保障金融供给与消费需求两端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