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探讨未经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综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初步评价中医药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初步构建适宜社区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生存质量评价体系。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引用以慢性肝病量表为主的生存质量量表对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未经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对采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1年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的横断面调查。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采用卡方分析、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结果1.患者的基本特征未治疗组男性63例,女性72例,男女性别比为:3.2:1,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7.29±14.37岁,病程最长31年,最短4年,平均14.59±6.87年;中医治疗组男性64例,女性46例,男女性别比为:1.39:1,年龄最大69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36.68±13.26岁,病程最长36年,最短1年,平均13.86±6.9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性66例,女性60例,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最大57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6.21±12.75岁,病程最长31年,最短4年,平均17.36±8.56年:三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具有可比性。2.三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本研究中医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较,在腹部症状(AS)平均分分别是16.88±2.97°、11.17±1.002,困乏(FA)23.73±5.18、14.9±1.78,系统症状(SS)26.6±4.27、15.55±2.18,活动能力(AC)16.67±3.51、10.93±1.28,情感(EF)41.85±7.07、34.38±4.92,焦虑(WO)26.27±5.66、20.55±3.78,总分维度平均分152.02±23.0、107.48±8.33,结果各维度及总分平均分中医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表明中医药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在腹部症状(AS)平均分分别是18.93±2.10、11.17±1.002,困乏(FA)25.29±3.79、14.9±1.78,系统症状(SS)30.43±1.81、15.55±2.18,活动能力(AC)17.45±2.59、10.93±1.28,总分维度平均分154.26±14.89、107.48±8.33,结果以上维度及总分平均分中医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情感(EF)38.7±5.87、34.38±4.92焦虑(WO)23.45±4.83、20.55±3.78,两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本研究中医治疗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相比较,在腹部症状(AS)平均分分别是16.88±2.97、18.93±2.10,系统症状(SS)26.6±4.27、30.43±1.81,情感(EF)41.85±7.07,38.7±5.87,结果在以上各维度平均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高于中医治疗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困乏(FA)23.73±5.18、25.29±3.79,活动能力(AC)16.67±3.51、17.45±2.59,焦虑(WO)26.27±5.66、23.45±4.83,总分维度平均分152.02±23.0、154.26±14.89,几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表明:性别与腹部症状(AS)、系统症状(SS)方面具有负相关,男性患者的得分高于女性患者,而在其他方面无相关。年龄在各个方面无相关性。婚姻与情感(EF)、焦虑(WO)方面具有正相关性,而在其他方面无相关性。文化程度与系统症状(SS)方面具有正相关,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系统症状(SS)方面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职业在各个方面无相关性。医疗费用类型在总分、焦虑(WO)方面具有正相关.病程与困乏(FA)、焦虑(WO)具有负相关,病程越长,困乏(FA)、焦虑(WO)方面的得分越低,生存质量越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干预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为临床制定高效、安全操作方便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提供依据和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