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写作和口语等能力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的中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听力教学常常是以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在听的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妨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样的英语听力教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也不利于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针对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状况,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普遍较低的现实,改革传统低效的听力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科学、高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听力,和阅读一样,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听辨过程。然而,随着对听力理解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听力是一个需要听者积极参与,是一个牵涉到合成与分析,语言知识与背景知识相互撞击,相互作用的主动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为这一发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图式理论认为,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听力理解就是听者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与外来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听者对新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激活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图式理论对听力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可如何具体操作,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听力课堂教学。本文首先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进行了回顾,然后论述了图式理论和听力教学,以及图式对听力理解的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即以听前、听中、听后为框架的课堂听力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合理、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教学试验,对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从中获取到相关数据,对该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与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相比,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