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人类衰老过程中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而中西医均缺乏理想的治疗效果。积极开展对本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治疗该病的补肾益气活血法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1临床研究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双盲、对照的设计原则,将入选病例70例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参芎补肾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口服吡拉西坦胶囊(由吡拉西坦片经重新包装而成),每次5粒,每天3次。两组均观察用药2个月,1/3病例随访1个月。主要观察患者的认知能力(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NFDS)、中医证候、生存质量(WHOQOL-SF36)、脑电图、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轻度VaD患者在认知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医证候三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46%、80.85%和85.11%,其中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以上三方面的模糊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还显示:该治法对患者总体认知能力及除语言外的各项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中对总积分及计算积分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IADL积分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中对PSMS积分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患者总体生存质量改善明显,且优于对照组(P<0.01),对生存质量各维度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对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活力(VT)诸维度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对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改善明显,且对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脑电图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安全观测显示该治法所用药物安全、无毒副作用,适宜患者长期服用。结论: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轻度VaD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认知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医证候、生存质量、神经功能缺损、脑电图、脑神经递质诸方面都有较好改善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与改善患者脑内部分神经递质水平有关。2实验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血管性痴呆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bEnd.3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制作缺氧复氧VaD病理模型。取换培养液后的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随机分为7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分别加上适量事先制备的正常大鼠血清或含药血清(参芎补肾含药血清或吡拉西坦含药血清),孵育24小时后,PBS冲洗一遍,再换上新的培养液,分别加上述含药血清,放置于自制的缺氧袋中,缺氧7小时后复氧1小时,然后取上清检测NO、ET和VEGF的含量。结果:对NO、ET的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的NO较正常对照组减少,而ET则增多,NO/ET比值变小,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参芎补肾组和吡拉西坦组对缺氧复氧造成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缩血管功能增强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1或0.05),能够促进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NO,而减少ET的分泌,提高NO/ET比值,其中参芎补肾A、B、C三个剂量组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吡拉西坦(P<0.01或0.05)。对VEGF的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的VEGF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参芎补肾与吡拉西坦含药血清均有明显促进缺氧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VEGF的作用(P<0.01);但参芎补肾各剂量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吡拉西坦(P<0.01)。结论:补肾益气活血法能够促进缺氧复氧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VEGF,同时减少释放ET,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状态、促进血管再生,并直接和间接地保护脑神经。这可能是该治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