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青浦县城空间的历史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来临,地方特色与城市历史文化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尤其是城市郊县地区。青浦位于上海西郊,因境内青龙镇及水系河浦而得名。本论文通过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分析方法,借助相关区域背景文献解读,对明清时期青浦建县的历史过程、县城空间变化进行研究,把握青浦县城的城市空间特征。   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区域历史地理背景的综述分析,包括河流水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表明明清时期青浦县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河道水系变化与嘉靖倭寇战乱的影响。   第二部分:为青浦县建县过程历史考辩,包括对青龙镇兴衰与青浦二次建县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梳理,并综合分析水系变迁对城镇选址、城镇发展衰落的影响。   第三部分:为青浦县城空间构成要素分析,通过与明清时期周边府县比较的方式,总结青浦县城等级规模与空间构成特征。研究表明:从县城的角度看,县的行政建制级别最低,县城形态丰富多样,青浦县衙所代表的统治中心地位较弱;从江南地区的角度看,以天然水系为骨架的青浦县城空间格局,反映其作为地方经济贸易中心、民众生活节庆场所,辐射县境各乡镇的重要职能:从建县过程看,倭寇袭略是明代重要的历史背景,青浦废县、再次建县都与此密切相关。战乱促使民众联合力量,共同参与青浦复县的建设。县城为民众提供了繁荣安全的保障,城池防御体系、县衙和学宫等城市空间的形成,蕴含了当年百姓的关注。   历史研究是对城市进行特色分析和价值评价的基础。从历史维度对明清时期青浦县城的研究,提供了理解江南水乡县城产生与发展的一个侧面视角。进一步地,论文在结语中针对青浦城市发展现状,对以上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出现了重大革新,以信息、新材料、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地球
学位
“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一项重大工程。项目的提出具有深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涉及到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在公众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滨水区建设中的空间公共性问题已经开始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总的来说,有关滨水区空间建设的公共性问题的
从古至今,水都是人类耐以生存的重要元素,而且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形象窗口,也是城市中人气聚集的重要休闲场所,为市民提供各种休闲观赏
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后,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四川省阆中市是我国西部典型的低山丘陵城市,自建市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经
学位
本文选取青水畲族乡的乡土民居建筑为切入点,通过整体概述,分类举证的方法,对当地的民居建筑的背景、演进和分类作探讨,并尝试对二层民居和单层民居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变化原因,最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加剧,如何建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成为当代建筑师不断研究的课题。英国建筑师米克·皮尔斯通过对澳洲大地上白蚁穴天然空调
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工业建筑因失去生产功能而被闲置或废弃。我国过去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来处理这类建筑,但造成资源浪费,也无助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以扩张建设用地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结果是城镇规模扩大,但城市内涵缺乏,城市特色消失。 特别是较不发达的西北地区小城镇,政府管理部门为了尽快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和交通运输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批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工业园风光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上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