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的《慈悲》被文学评论家们评为《宠儿》的前序和其迷人的姐妹篇,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小说描写了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对黑人、印第安土著和白人契约劳工等各类奴隶的伤害,以及白人自由人如何为心灵或历史枷锁所累的情况。作者利用想像,回忆,梦境等再现手法将蓄奴制初期的历史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将这段整个美国社会不堪回首、避之不及的集体记忆重新唤醒。莫里森不断地强调个人记忆以及集体记忆对于一个民族历史的影响力,致力于再现美国黑人的历史。《宠儿》,《所罗门之歌》,《爵士乐》都是她关于再现历史,重构历史的尝试。
在《慈悲》中,莫里森首次将作品背景设置在17世纪蓄奴制度早期形成时期,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显然,故事背景的设置有着其独到之处,体现了莫里森对历史及其与当今美国社会紧密联系的洞察力,是黑人文学作品中一次新尝试。通过再现这段历史,莫里森旨在表达出她对一个理想国家的期待:它应该是“不同种族人的家但绝不是种族主义者的家”。此外,莫里森在作品中塑造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雅各布代表了殖民者:他的妻子翠贝卡以及仆人威利则是为求生计来到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弗洛伦斯和她的母亲是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黑奴;丽娜则是作者首次刻画的印第安人代表。此书沿用了她一贯的多元视角叙事手法,通过对这些人物,尤其是黑人女性形象的刻画,莫里森成功地描绘了早期美洲大陆上各个民族人民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景象。与此同时,黑人女性被记忆所困,最终冲破记忆枷锁,直面过去,获取精神上的自由的历史也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拟从历史再现的角度剖析作品。首先,将从广泛的历史观点分析历史再现以及重构历史的意义,着重分析再现与历史真相的关系,阐述历史意识与再现历史在少数裔作家作品中的广泛意义。第二章,本文具体分析作品中再现历史的方法,一方面分析作者如何利用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结合的方式,以多元视角呈现美国历史。另一方面揭示出美国这样一个“过去或者缺席,或者被浪漫化”的国家要消灭种族歧视的唯一途径是直面历史,而非忘却历史,要揭示民族的痛苦,修正历史的记忆。第三章具体探讨历史再现的目的论,再现历史的现实意义以及作品对当下美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慈悲》揭示出美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使美国社会再次直面这段历史。作者采用想象再现和记忆再现的方式将蓄奴制的形成展现出来,而这也是主体社会避之不及的。而历史再现也是作者提出建立无种族区别和差异的理想国家的途径。论文批评了对于蓄奴制的传统刻板评价,剖析隐藏在这段历史背后的渊源和最初原始纯朴的世界如何走向腐朽,以及非洲裔美国人在历史的重构中获得的话语权和身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