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术期意外低体温(核心体温<36℃)是手术和麻醉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50%-90%。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也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率增加,凝血功能障碍,恢复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等。胸科手术时间长、手术创面大,食管手术患者多次体位变换使得长时间暴露在层流环境中,推测这些都可能导致胸科手术患者发生严重的围术期低体温。为了探索胸科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现状,以及导致其发生的相关原因,随后为了进一步探讨围术期意外低体温下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我们对我院胸科手术患者进行了一项关于围术期体温保护策略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利用血栓弹力图(TEG)在患者不同核心温度下对全血样本进行凝血和纤溶系统全面的评估,从而为围术期体温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对120例行择期胸科手术的患者进行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鼓膜耳温计和鼻咽温探头监测患者术中体温,术中实施常规保温方式,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相关因素,如年龄,BMI,ASA,进入手术室时核心体温,麻醉方式,静脉液体总输入量,麻醉时间等。之后对64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主动保温组和常规保温组,主动保温组患者术前和术中使用充气保温毯持续保温,常规保温组常规被动保温。记录麻醉诱导前5分钟鼓膜温(T0)、麻醉诱导后5分钟(T1)、15分钟(T2)、30分钟(T3)、45分钟(T4)、60分钟(T5)直至手术结束时鼓膜温和鼻咽温。分别在麻醉诱导前、术中、术毕时采集患者静脉血进行调温前后的TEG检测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并观察术后寒战发生情况和麻醉苏醒时间,采用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胸科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78.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总入量>2000 ml(OR=3.499,P<0.05)和进入手术室时核心体温(OR=0.074,P<0.05)分别为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在麻醉诱导后30分钟(T3),两组的核心体温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在之后的T4~T14两组核心体温均差异显著。两组患者麻醉前各TEG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EG四个参数(ACT、K, α, MA)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Y30这一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ACT、 K值随时间变化而延长,α、MA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减小。调温组ACT、 K、α、 MA与未调温组相比,调温组ACT、K时间延长,α、MA值减小。仅有主动保温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FBG术后与常规组有差异(P<0.05),其余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均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 INR)和全血细胞指标(RBC、HB、PLT)均无统计学差异。主动保温组患者与常规组相比,寒战发生率,麻醉恢复时间统计学有差异(P<0.05)。胸科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胸科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会造成凝血功能异常,即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活性降低,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而纤溶系统不受影响。采用主动保温方法可以改善低体温造成的凝血功能异常,降低寒战发生率,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