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蔡骏《沉没之鱼》中译本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90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0月,谭恩美的《沉没之鱼》(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刚一问世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2006年,蔡骏的《沉没之鱼》中文版在中国问世。与谭恩美不同的是,蔡骏的《沉没之鱼》中文版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声声质疑。质疑源自其封面上的“蔡骏译写”,对于一部作品不采用翻译而用译写(翻译+改写),到底能否反映作品原貌,人们抱有怀疑的态度。然而,《沉没之鱼》确实在中国读者中创造了首印量高达85000册的好成绩。中译本可以说是谭恩美原作的“来世”。本论文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出发,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蔡骏译写的《沉没之鱼》中译本。解构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由德里达提出。后来,德里达、本雅明、巴尔特和福柯等人将该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解释语际之间的交际行为。他们都否定传统“忠实”观,否定文本的终极意义,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译文是原文的来世,译文延续着原文的生命。德里达认为,翻译具有“延异”的特点,总是一种延迟和变异,必然导致理解和表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散播”这一概念,即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本雅明认为译作是原作的来世,如果没有译作,原作的生命即休止。巴尔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否定作者的权威,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福柯反对作者是作品的源泉。本文认为,蔡骏的“译写”策略,其本身就是一种解构主义翻译方法。《沉没之鱼》中译本颠覆了传统翻译“忠实观”,宏观方面表现于对原文章节的大幅度调整、段落的重组,微观方面表现于表达法的归化、增加文化特色词语、删除性爱描写与政治敏感语等。该译本赋予了谭恩美原作新的生命:解构主义认为,没有翻译,在目标语言中该作品就不存在。蔡骏的译作如此成功,其本身就是创作的盛举。不仅如此,译作还在结构、语言等方面超越了原作。该译本突出了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原作本是幽灵小说和旅行小说的综合体,蔡骏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融合自身写作习惯,增加了不少心理悬疑成分。因此,本文认为,蔡骏的《沉没之鱼》中译本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典范之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临床选择的80例急性脑梗死后合并尿潴留的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
LED照明行业飞速发展,LED照明产品的老化测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艾德克斯电源老化测试系统IT9100对LED照明产品进行长时间通电老化测试,系统硬件产品和主要实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分析法,以珠海市香洲区中学校园足球运动为研究主题,对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时间、领导支持力度、足球教师状况、校内赛事状况等
目的:观察计划性剖宫产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情况,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60例计划性剖宫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研究组
目的深入了解肠造口患者术后居家造口管理的真实体验,探究患者出院后遇到的困难及需求,为制订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例肠造口患者进行面对面个人深入访谈,访谈内容按照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整理。结果归纳出3个主题,分别为与造口相关的自我护理障碍、造口带来的自我成长、期望得到社会及家庭的关怀与支持。结论肠造口患者术后造口管理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医院、社会、家庭共
目的探讨活动干预护理对喉癌术后患者早期各系统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喉癌术后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活动干预,将2组患者出现的痰栓、腹胀、便秘、尿潴留、腰背酸痛、精神状态的例数和人均年龄、每人日均吸痰、鼻饲量、活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痰栓(6例比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