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伊始,“中国证券市场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便摆在各利益主体面前,而要回答这一问题,则必须首先详细分析决定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导变量——“管制”。尽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鲜见管制这一政府力量介入证券市场内在机理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对于转型期中国证券市场公共管制的理论性研究则更是一片空白。 本文在批判性回顾了已有的几种较成熟的管制理论之后,运用现代契约理论等分析工具,推演了一种基于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事实的理论框架,继而分析比较了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均衡、逆向选择下的均衡消失以及管制机构介入下的效率改进,从而揭示了管制机构介入规范性证券市场的一般机理。 然而,中国经济的“转型”特征使得扩展基于规范性证券市场的管制分析框架成为必须。因此,在从管制视角回溯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之后,运用同样的分析工具,讨论了在非对称清晰度产权背景下的证券契约安排,进而从机制设计基本原则方面对该契约安排作了检验。在契约谈判中风险消失机制的作用促使了契约的达成,然而这一表象的背后却是一风险累积放大的陷阱。因此,必须实现从政府介入到管制机构介入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面对中国证券市场管制低效的局面,本文从产权、信息不足约束以及管制机构治理结构等方面详细剖析了造成管制低效的原因,进而在分析加强管制和放松管制等论点的不足之后,指出再管制是通向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可行之路,而且从管制机构激励约束、惩罚原则等方面讨论了再管制实施机制的设计问题。 面对证券市场全球化浪潮,必须放松分析框架中的市场封闭性假定,将开放经济条件引入其中。因此,文章最后从全球证券市场制度竞争与制度合作两个核心层面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管制选择问题作了简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