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上海日侨遣返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未刊档案及地方志为主要史料,以实证的方法对1945年10月--1946年7月上海地区日侨遣返事件进行了首次专题研究,并通过战后国民政府对日处理的表面策略与方式,透析其遣返敌对战败国侨民的政策本质。 近代以来在华日侨规模持续扩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如何处置滞留在华的数百万日侨、日俘,是国民政府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时全国共有日侨78万余人,分别于15个城市集中待遣,而上海是其中侨、俘人数最多、类型最为复杂的集中地,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本文以上海为个案,通过日侨的集中、管理和遣返的全程来展示国民政府日侨遣返政策的实施,并从中透视其政策的本质。 本文主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内容,一是背景陈述,对战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引申出政策制定的原因;二是对遣返的客体——上海日侨群体的概况进行论述,包括这一群体的形成、人数、职业及其变化特点和群体特征等。 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主要是对遣返的过程进行历时性的描述。集中、管理与遣返是日侨遣返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阶段。第三方面军上海日侨管理处对遣返工作直接负责。首先,划定地点、限时、分区集中在沪日侨;其次,对集中区的日侨进行生活管理和思想改造,以期达到“身有所寄,心有所托”之目标;最后,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制定遣送计划,中、美、日三方共同努力,将日侨遣返回国。整个过程历时10个月,迅速而圆满地完成了预期任务。 第三部分,即第五章,主要是通过两个问题来揭示遣返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并对遣返进行评价。日侨留用与财产接管是日侨遣返政策中的两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其相关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而致。战后国民政府的日侨遣返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日侨敌对战败国侨民的本质,国民政府势必将其遣返回国,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之下,采取了“以德报怨”的策略与方式,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遣返过程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作为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完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徽州是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极好范本。徽州戏曲是徽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徽班进京更是直接推动了京剧的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的失业群体人数高达25万,高失业率势必会影响上海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国民政府设立官办的职业介绍所为民择业,以期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和
共产国际从1919年3月成立到1943年6月正式宣告解散,历时近25年。它作为世界共产党的联合组织,领导了这一风云变幻时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它的理论思想、战略策略、方针路线对
乌尔班二世(UrbanⅡ)的演讲教谕,对于研究十字军东征历史的学者来说,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史料。但就教谕本身而言,并没有演讲现场的文本记载,现世的五个版本都是参加过克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