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抗源单一,抗病基因布局不合理,现有的大量有效抗白粉病基因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抗源进行改良,同时发掘新的有效抗病基因,以便在生产上加以利用。本研究利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找到了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18和Am6未知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从而为利用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进一步研究克隆抗白粉病基因奠定基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对PM18的后代材料筛选了146对AFLP引物组合,其中有18对引物组合在后代抗感DNA池间有差异性扩增,群体检测结果中有3组引物组合扩增的DNA片段与Pm18共分离,它们分别是P14M77扩增的360bp的DNA片段18Ml,P15M35扩增的210bp的DNA片段18M2和P13M57扩增的315bp的DNA片段18M3。 2.对Am6后代材料筛选了182对AFLP引物组合,其中有29对引物组合在抗感池DNA间的扩增表现差异,群体检测中找到了3对引物组合扩增出的DNA片段6M1、6M2和6M3与Am6抗病基因有连锁关系,这三对引物组合分别为P34M56(270bp),P16M81(450bp)和P80M75(465bp),它们与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cM、5.1cM和7.9cM。 3.把P15M35扩增的210bp的特异性DNA片段(18M2)进行二次扩增,纯化后连接到载体上,进行克隆测序,在EBI数据库作BLAST分析,在植物核苷酸序列中没有找到同源序列,说明该片段可能为一条新的核苷酸序列。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澳合作构建的大麦遗传群体(泰兴9425×Franklin)的77个加倍单倍体(DH)系及亲本为材料,分别于2005年3月和12月对参试材料进行拔节期湿害和苗期湿害处理。研究了不同时期湿害对大麦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干重、单株粒重、千粒重等9个单株性状及苗期湿害对叶龄、分蘖、黄叶数等3个幼苗性状影响的差异性,运用秩次分析和动态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大麦DH系耐湿
用核辐射诱变方法,育成光温敏核不育系X07S的两个长穗颈eui不育系。对这两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进行遗传研究和育种利用评价,包括eui基因的等位性测验,株高、节间与解除包穗状况,生长发育特性,育性转换,花器性状,异交特性及对“九二0”的敏感性,品质性状及配合力等。获得如下初步结果: 1.两个突变系分别同带有eui1、eui2基因的协青早eB1、协青早eB2杂交,结果表明两个突变体均含有eu
本研究以6个不同籼稻品种的成熟胚为材料,探讨不同激素配比、不同ABA浓度、继代次数、培养时间以及愈伤组织部分干燥处理等因素对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显著(P<0.05),诱导培养基采用NB为基本培养基,添加2,4-D 2.0mg/L,6个品种成熟胚出愈率能够达到90%以上。(2)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分化率差异达极显著(P<0.01)。选
选用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P(P+1)/2的双列杂交设计,人工组配成一套包括亲本(P)、F_1和F_2 3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包括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稻米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糖氮比、糙米长、糙米宽、糙米厚、糙米长宽比、千粒重和直链淀粉含量等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主要结果如下: 遗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糖氮比和糙米长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