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及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及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转为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关键。但近年来,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恶化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小企业及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恶化,高利贷这个千年难题又死灰复燃,并引发了温州民间金融破产等一系列事件,致使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严重脱节。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之间的矛盾:经过多年发展,经济结构基本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金融结构仍以国有银行及大银行为主体,而大型金融机构又以国有企业、大企业、大行业服务为主体,致使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严重脱节。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经济与金融结构矛盾的关键,从而解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2011年“温州事件”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迅速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的机构在资本金计算、金融债发行、存款准备金、存贷比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但从理论与监管部门的研究来看,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仍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我国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领域缺乏顶层设计,各类政策较为零散,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业务范围、风险分担、破产机制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思考;二是将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监管和中小企业融资三者割裂开来,致使现有政策工具不完备,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同时,本文也认识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仅凭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只能部分解决而非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不足,缺少内生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小金融机构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此,本文将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明确中小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与地位,探索和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问题,并就如何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研究,从机制上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此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本文从经济与金融结构矛盾的视角入手,研究了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剖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对研究对象及关键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对主要创新点进行了归纳,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第2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而找到本文研究的突破口。通过梳理文献,本文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四个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论证和解释,分别是信息不对称理论、规模不经济理论、制度缺陷理论、银行结构论。其中,关于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与国内学者相比,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从微观主体角度进行研究,即银行本身,主要研究了银行间规模差异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形成了“小银行优势”理论假说;二是研究了银行间并购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从并购后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的变动和并购后银行市场结构的变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对此大多数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银行市场结构变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由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国别差异,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同时,本文还发现,从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矛盾的视角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文献还为数不多,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和政策呼吁层面,并未提出深层次的具体措施,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
第三部分(第3章、第4章)。第3章从经济与金融结构矛盾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原因进行剖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结构基本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金融结构仍以国有银行及大银行为主体,而大型金融机构又以国有企业、大企业、大行业服务为主体,致使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严重脱节,造成中小企业资金供给不足,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第4章主要从产融结合视角分析了金融结构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金融资本脱离了产业资本,长期以来,人们对产融结合的研究侧重于其带来的正效应,而对产融结合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的研究略嫌不足。产融结合不当带来的负效应主要有:形成垄断资本;形成过度信贷,加剧金融风险;形成泡沫经济;造成产业之间的失衡等。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出现,使得金融资本收益远高于产业资本收益,当金融资本追求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产业资本所能取得的收益率时,就会造成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进而催生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的积累,最终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此时,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金融资本不仅分享产业资本收益,还要分享其本金,这是对产业资本的盘剥和打击(这无异于高利贷资本);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这样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积累;产业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转化为金融资本或者从事投机活动,造成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均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因此,从产融结合的角度讲,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的现实。
第四部分(第5章、第6章)。本部分将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划分为正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中小银行)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研究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影响。第5章主要研究银行业垄断情况下与引入中小金融机构情况下大银行信贷行为与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行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第6章侧重研究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深入分析了非正规金融产生作用的理论机制,并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第五部分(第7章),本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指出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尽可能的通过学术研究范式把长期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系统的提炼出来,以期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更加系统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微小贡献:
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从我国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矛盾入手,从企业资本结构的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剖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多年发展,经济结构基本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而现有的金融结构体系是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缺少内生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造成中小企业金融供给不足,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
2.在研究方法上,由于传统的估计方法忽略了空间效应,在模型的设定上往往存在偏差,计量经济学中关于线性回归模型的经典假设,无法解决空间样本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关系。在空间权重的选择上,本文采用K值最临近空间权值矩阵,克服了传统计量经济学未考虑空间因素的局限性和不足。
3.在论证空间相关性时,大多数学者仅仅讨论单变量空间相关性,而忽略了双变量和多变量空间相关性,为此本文借鉴了Lee(2001)提出的双变量空间相关性指标,该指标结合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和MoransⅠ指数的特征,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可分为双变量全域空间相关性和双变量局域空间相关性,另外,根据双变量是同期还是跨期数据,又可划分为静态空间相关性和动态空间相关性,根据双变量空间加权顺序不同,可用于描述中心地区与邻近地区变量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考察了邻近地区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对中心地区工业企业的静态双变量空间相关性、中心地区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对邻近地区工业企业的静态双变量空间相关性。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在于:
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这就意味着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和区域发展差异特征,本文只是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并没有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范围和分析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城乡和区域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可采取问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城乡和不同区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征及对资金的需求特征,以期得到更为具体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经济与金融结构矛盾的关键,从而解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本文并未对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从分层次监管的角度研究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问题。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经济与金融结构矛盾的关键,从而解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2011年“温州事件”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迅速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的机构在资本金计算、金融债发行、存款准备金、存贷比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但从理论与监管部门的研究来看,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仍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我国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领域缺乏顶层设计,各类政策较为零散,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业务范围、风险分担、破产机制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思考;二是将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监管和中小企业融资三者割裂开来,致使现有政策工具不完备,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同时,本文也认识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仅凭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只能部分解决而非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不足,缺少内生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小金融机构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此,本文将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明确中小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与地位,探索和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问题,并就如何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研究,从机制上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此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本文从经济与金融结构矛盾的视角入手,研究了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剖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对研究对象及关键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对主要创新点进行了归纳,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第2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而找到本文研究的突破口。通过梳理文献,本文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四个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论证和解释,分别是信息不对称理论、规模不经济理论、制度缺陷理论、银行结构论。其中,关于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与国内学者相比,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从微观主体角度进行研究,即银行本身,主要研究了银行间规模差异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形成了“小银行优势”理论假说;二是研究了银行间并购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从并购后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的变动和并购后银行市场结构的变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对此大多数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银行市场结构变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由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国别差异,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同时,本文还发现,从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矛盾的视角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文献还为数不多,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和政策呼吁层面,并未提出深层次的具体措施,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
第三部分(第3章、第4章)。第3章从经济与金融结构矛盾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原因进行剖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结构基本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金融结构仍以国有银行及大银行为主体,而大型金融机构又以国有企业、大企业、大行业服务为主体,致使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严重脱节,造成中小企业资金供给不足,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第4章主要从产融结合视角分析了金融结构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金融资本脱离了产业资本,长期以来,人们对产融结合的研究侧重于其带来的正效应,而对产融结合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的研究略嫌不足。产融结合不当带来的负效应主要有:形成垄断资本;形成过度信贷,加剧金融风险;形成泡沫经济;造成产业之间的失衡等。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出现,使得金融资本收益远高于产业资本收益,当金融资本追求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产业资本所能取得的收益率时,就会造成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进而催生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的积累,最终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此时,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金融资本不仅分享产业资本收益,还要分享其本金,这是对产业资本的盘剥和打击(这无异于高利贷资本);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这样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积累;产业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转化为金融资本或者从事投机活动,造成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均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因此,从产融结合的角度讲,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的现实。
第四部分(第5章、第6章)。本部分将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划分为正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中小银行)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研究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影响。第5章主要研究银行业垄断情况下与引入中小金融机构情况下大银行信贷行为与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行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第6章侧重研究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深入分析了非正规金融产生作用的理论机制,并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第五部分(第7章),本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指出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尽可能的通过学术研究范式把长期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系统的提炼出来,以期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更加系统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微小贡献:
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从我国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矛盾入手,从企业资本结构的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剖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多年发展,经济结构基本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而现有的金融结构体系是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缺少内生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造成中小企业金融供给不足,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
2.在研究方法上,由于传统的估计方法忽略了空间效应,在模型的设定上往往存在偏差,计量经济学中关于线性回归模型的经典假设,无法解决空间样本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关系。在空间权重的选择上,本文采用K值最临近空间权值矩阵,克服了传统计量经济学未考虑空间因素的局限性和不足。
3.在论证空间相关性时,大多数学者仅仅讨论单变量空间相关性,而忽略了双变量和多变量空间相关性,为此本文借鉴了Lee(2001)提出的双变量空间相关性指标,该指标结合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和MoransⅠ指数的特征,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可分为双变量全域空间相关性和双变量局域空间相关性,另外,根据双变量是同期还是跨期数据,又可划分为静态空间相关性和动态空间相关性,根据双变量空间加权顺序不同,可用于描述中心地区与邻近地区变量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考察了邻近地区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对中心地区工业企业的静态双变量空间相关性、中心地区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对邻近地区工业企业的静态双变量空间相关性。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在于:
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这就意味着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和区域发展差异特征,本文只是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并没有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范围和分析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城乡和区域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可采取问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城乡和不同区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征及对资金的需求特征,以期得到更为具体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经济与金融结构矛盾的关键,从而解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本文并未对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从分层次监管的角度研究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