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4例。监测入院后7天内血压,收集详细病史资料,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记录入院后血压的管理方式及干预时间等。观察3月、6月时死亡和死亡/残疾情况。运用简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79.7%的患者收缩压高于140 mmHg,并且存在自发性下降趋势,8小时内下降最快,36小时候血压基本稳定。(2)出血性卒中患者各时间点血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P=0.000),前者在发病后96小时基本稳定,后者在发病后30小时基本稳定。(3)缺血性卒中患者各TOAST分型和OCSP分型间血压无显著差异。(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入院时和入院后36小时内血压,重度组7天连续变异率明显大于轻/中度组。(5)既往有高血压史不规则服药者入院时血压高于规则服药者,既往口服降压药物卒中急性期未口服降压药物不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6)独立影响入院时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其中心脏病史与入院时血压成负相关,卒中类型对入院时血压影响最大,其次是既往高血压史和入院时NIHSS评分;独立影响入院时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入院NIHSS评分、高血压史。年龄与入院时舒张压呈负相关,卒中类型影响最大,其次为高血压史;独立影响7天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NIHSS评分、伴发疾病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其中卒中类型影响最大,其次为高血压史。心脏病史与7天平均血压呈负相关;影响入院7天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年龄、伴发疾病评分、入院NIHSS评分、心脏病史。心脏病史和年龄与7天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并有自发性下降趋势。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要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既往规则口服降压药物者血压水平较不规则服药者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入院时和入院后36小时内血压。独立影响入院时血压的主要因素有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心脏病史、高血压史。第二部分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研究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4例,其中回顾性收集200例,其余为前瞻性记录病例资料。监测入院后7天内血压,收集详细病史资料,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记录入院后血压的管理方式及干预时间等。随访6个月,评价入院时和6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Index,BⅠ)。终点指标为3月、6月时死亡和死亡/残疾。运用简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入院时血压与入院7天内平均血压与预后之间大致呈U型关系,与收缩压关系密切,入院时血压在120-180mmHg,平均150mmHg时预后最佳。(2)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与预后呈L型,7天平均血压与预后呈U型。出血性卒中入院时血压及7天平均血压与预后皆呈J型。(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度者血压与预后呈J型关系,缺损程度轻/中度者血压与预后无明显规律,故重度患者更应积极处理血压因素,轻度/中度者血压不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4)24小时血压下降率与预后呈u型关系,血压下降率在10%-20%时预后最好,血压升高或死亡率大于20%预后皆差。血压7天的连续性变异率与预后呈J型关系,变异率越大预后越差。(5)经Logist回归分析,影响6月预后的主要血压因素为7天收缩压均值、血压连续性变异(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7天平均动脉压均值、入院时舒张压。整体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伴发疾病评分、7天内加重、第一天收缩压均值、7天内平均收缩压、收缩压7天连续性变异和收缩压24小时下降率。结论: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大致呈U型关系,与收缩压关系密切,与舒张压无明显关系。缺血性卒中者入院时血压与预后呈L型。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与预后呈U型。病情严重者血压与预后呈J型关系,故重症患者应积极处理血压因素。24小时下降率在10%-20%时预后最好,血压7天连续性变异越大死亡和死亡/残疾率越高。第一天和7天平均血压、连续性变异率、24小时血压下降率均影响6月预后,伴发疾病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越高和7天症状加重6月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