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镇康放羊山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南部,是地块内新近突破的首个富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其地质特征与区内已知的2种典型铅锌矿化类型(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首次对放羊山矿床的矿床地质、C-O、S、Pb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展开研究,以期揭示矿床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产于上寒武统沙河厂组碳酸盐岩和钙质板岩破碎带内。成矿作用可划分为以铁锌为主的热液期和以铜铅锌为主的叠加改造期,主要形成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石英和碳酸盐矿物等组合。矿石组构早期以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压碎结构和脉状构造为特征,晚期普遍发育他形粒状、交代溶蚀-残余结构和脉状-网脉状构造。热液成矿期以富液相和富气相流体包裹体为主,少量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集中在240280℃和10.018.0%NaCleqv,为H2O-KCl-NaCl体系。叠加改造期早阶段以富含CO2包裹体和含多种子矿物包裹体为特征,均一温度和盐度出现两个峰值,分别集中在360400℃、240320℃和16.024.0%NaCleqv、4.014.0%NaCleqv,主要为H2O-CO2-KCl-NaCl体系;晚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和纯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集中在220.0340.0℃和8.0%14.0%NaCleqv,为H2O-NaCl体系。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陆碰撞形成的中高温、中高盐度岩浆热液,晚阶段受到中低温、低盐度大气降水影响。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各阶段的δ13C V-PDB值和δ18O V-SNOW值介于-5.88-2.29‰和8.1812.79‰,反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晚阶段受到围岩碳酸盐岩溶解作用和沉积混染/高温效应的影响。硫化物的δ34S值以富集δ34S为特征,介于8.2414.91‰,平均11.51‰,与区内重晶石的S同位素组成十分接近,表明S主要来源于地层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矿床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范围分别为18.298419.0819、15.773115.8103和38.655039.3092,具有明显的上地壳来源特征,与区内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表明上地壳是放羊山矿床成矿金属的主要来源。综合研究认为,放羊山矿床的形成与芦子园和金厂河等矽卡岩型矿床相类似,是在腾冲-保山地块碰撞的构造背景下,伸展减压重熔产生的岩浆热液与上地壳来源的成矿物质耦合作用的产物,为受构造控制明显的中高温热液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