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四十年代”与“八十年代”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li95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一生的小说创作经历了 40年代、50-70年代、80-90年代三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只有三篇作品,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是40年代和80年代。从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叙事、结构上看,这两个时期创作的变化,但始终没改变的是作家一直用真挚的情感书写普通人有滋有味的平凡生活,对平常人生的高歌和赞扬,对命运无常的悲悯与同情。本文在学者们从语言、风格、结构、文体、叙事、题材、内容等不同角度研究汪曾祺作品的基础上,从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期40年代和80年作品风格的变化着手,分析其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两个时期创作的延续和发展,试图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汪曾祺。笔者在汲取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文本的感悟体会进行分析、梳理两个时期作品,挖掘社会的变迁和作者的人生阅历对其小说创作风格演变的影响,并以此为着手点纵向分析作家两个时期作品的延续和发展。本文力图抓住两个时期小说的一些特点,撇开常人对其文本表层静态的形式特征描述,深入到形式背后变化的根源。第一部分主要从汪曾祺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和毕业初期在上海北京一时无法立足时忧伤孤独情感入手分析其40年代小说创作,展现作家的家庭出身、人生阅历促成汪曾祺走上创作道路并形成初期创作风格。第二部分主要分析80年代已年逾花甲的汪曾祺重回文坛,完全抛开40年代创作时的苦闷寂寞风格,不再对笔下人物进行挑剔嘲谑,反而对人物充满温情与尊重。正是基于对人物的温情使他在80年代开始大唱人情美、人性美的赞歌,传达对和谐健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并通过对作家边缘化的叙事和作家豁达开朗人生态度的分析来对此期的创作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从作者在80年代叙事人称的转变和旧作重写来分析两个时期创作的变化以及在变化过程中作者人生的态度。不论是作品叙事人称的转变还是旧作重写,都可以看出作者对世事的淡薄,对人性美好的肯定,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出作家创作心态的成熟。第四、五部分论述作家从40年代苦闷压抑的书写到80年代人情美、人性美的赞歌的转变的过程中,曾经几度变化超越,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用一生的努力去追寻。本部分从叙事方式、求异观、民间意识、悲剧意识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汪曾祺两个创作的延续性。汪曾祺从现代到当代,一生创作道路几经周折转变,他一直在追求着变化和超越,并在80年代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本文主要探寻作家两个创作重要时期的“变”与“不变”,并深入挖掘作者因时代和个人际遇的不同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此来研究其小说创作整体观,试图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汪曾祺。
其他文献
一、引言以控制为导向、以结果为重心的传统评价体系,是产生于以职能分工为特点等级式企业组织形式的工业时代.它之所以现在仍然被众多企业所采用,是由于它能够向上传递'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联合传统产业模式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依托于"互联网+"模式,新时代下的教育相比较于传统模式有了巨大的
选取陕西省5个基准站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自动站和人工站平行观测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研究同一地点温湿传感器校准(更换)后人工站和自动站月对比差值的变化。研究表明,温湿传感
<正>在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诸多方法中,尼龙袋法的最大优点是将反刍动物营养价值的评定和营养需要的研究,真正和瘤胃内微生物活动挂起钩来,充分体现反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与
本文简述了我国锌工业生产、消费和再生锌工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再生锌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生产规模小等问题。提出了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在政策上鼓励发
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指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从冲突到认同再到协调乃至重塑的过程.事实上,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从文化角度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