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食物需求的质与量都越来越高,中国食物保障程度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及一些国家将食物保障概念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延伸到微观的家庭层面,家庭作为食物供给的受体,其获取食物的能力和机会又直接影响微观层面食物保障程度。在我国,菜场作为食物供给的主要载体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其数量以及空间分布情况都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国民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虽然国内学者在宏观层面食物保障方面取得了相关成果,但关于微观层面的食物保障研究缺乏实证基础;更鲜有研究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对食物供给点的可达性和布局均等性的角度对家庭食物保障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以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食物供给点可达性和布局均等性对居民食物保障影响,以为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配套设施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为食物保障研究提供相对完整的视角。本研究首先以公共服务设施相关理论为基础,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综合考虑菜场本身规模和居民人口规模等指标影响,构建南京市菜场可达性潜力测度模型,对南京市菜场时间成本可达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其次从空间和非空间视角建立菜场布局均等性测度模型,探究南京市菜场空间分异规律;根据问卷调查、网络抓取等方式获取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相关数据,建立家庭食物保障测度模型分析南京市食物保障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分层线性模型,分别从家庭层和区县层选取食物保障影响因素,深入探究前两者对后者的影响关系。文章主要的结论如下:(1)基于潜力模型的南京市菜场可达性具有“核心-外围”趋势,呈现一定的圈层模式。以中心城区为最核心,交通沿线为“枝干”成星状零星均匀向边缘地区逐渐降低,同时在溧水区和高淳区中央人口聚集地带,可达性相对较高。另外,菜场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不足100的街道占南京市总街道数的82.2%;区县间的可达性离散程度较大,其中秦淮区的可达性是溧水区的1746倍,充分说明南京市菜场设施空间可达性空间分布严重失衡。(2)南京市菜场空间分布总体处于较均等状态,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通过计算,得到南京市菜场基尼系数为0.22,,处于较平均等级;从洛伦兹曲线看出,就享有菜场较少的常驻人口而言,10%的常驻人口仅享有5%的菜场资源,20%的常驻人口仅享有不足10%的菜场资源;就享有菜场较多的常驻人口而言,10%的人口享有11%的菜场资源,30%的常驻人口享有40%的菜场资源。空间上,区位熵值平均值为0.95,菜场空间布局较均等,较高的地区仍集中在城中四区(鼓楼区、秦淮区、玄武区和建邺区),南京市人均享有菜场的区位熵值总体呈现中部高于南北部地区,北部高于南部地区的趋势。(3)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情况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明显城中地区及高淳区的桠溪镇、东坝镇、固城镇等高于其他地区,而南京市外围地区——江宁区、六合区及栖霞区,食物保障水平偏低。食物综合保障的整体趋势呈现出“中间高、外围低,南北高于东西”的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4)菜场可达性和布局均等性均对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起到积极作用。家庭层面的菜场可达性对食物保障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中时间成本可达性系数为-0.02,说明居民到达菜场所需的时间成本每增加1,食物保障得分就提高0.02;区县层的菜场布局均等性对食物保障起到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其相关系数为0.43,表示菜人均占有菜场比例越高,居民越容易获取所需食物,因而食物保障程度会提高。因此,从家庭层面深入探寻南京市菜场可达性和布局均等性对居民食物保障影响,为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配套设施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为食物保障研究提供相对完整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