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之一,这是因为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财政支出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速度。2000—2010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48%,十一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近2.71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不断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越来越重视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不仅研究了财政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研究了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由于选取的时间序列长度、研究地点范围、研究方法以及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划分的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尽相同,与此同时大多数学者都把研究对象假设为“孤岛”研究,忽视了邻近地区的影响,使研究不够完美,而本文在此基础上将空间因素考虑在内,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中外学者研究发现,选取的时间序列长度、研究地点范围、研究方法以及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划分的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国际上最为常见的财政支出结构分类方法有三类:按照政府职能划分、按照支出用途划分和按照支出性质划分。但是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导致尚无一致的分类办法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划分,本文参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设置情况与原来的科目进行转化的办法,参照政府职能划分的标准将我国财政支出分为农林水事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仅可以弥补统计口径变化带来的不便,更能明确各职能分类下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可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其中实证部分又可以分为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理论部分归纳总结了中外学者进行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由于实证部分要将空间因素考虑在内,本文理论部分也介绍了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相关指标以及空间计量模型,为后续实证部分打下理论基础。实证部分首先进行省级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探索性空间分析,利用Moran指数Ⅰ和Moran散点图研究2000—2010年间我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集聚效应,且各省市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各类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逐步增强,这均说明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时需将空间因素考虑在内;然后考虑空间相关性后进行空间计量分析,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并将四类财政支出纳入模型进行分析,并且分区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但东中西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差异;科教文卫支出对经济增长最为显著,农林水事务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且中西部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开始阻碍经济增长;社会保障支出在我国东部地区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关系不显著。本文最后一部分为政策建议,根据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区域对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东中西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需要分区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相应的调整各类财政支出总额,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均衡快速发展。国家近几年的“一号文件”均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可见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