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从中医外科断代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医外科1978-2011年间事业和学术发展状况进行回顾总结,以便通过对其学术继承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指导其今后的发展道路。 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1978-2011年间有关我国中医外科学的教育和临床事业发展、科研学术成果方面的文献,分析整理此期中医外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 ⑵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中医外科学、历史学、文献学、医院管理、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对1978-2011年间我国中医外科学事业和学术发展的史料进行研究,探索此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规律。 ⑶个案研究法:对1978-2011年间中医外科学在学术继承和创新发展的某些典型例证问题进行剖析研究。 ⑷数量研究法:通过对中医外科学在学术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数量分析,制作图表,揭示其间的关系,分析其原因、发展趋势。 ⑸定性分析法:运用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方法,对1978-2011年间中医外科学史料进行研究,认识和揭示此期中医外科学事业发展的特点、经验和不足。 结果: ⑴近33年来中医外科学以高等教育为主要模式开展了多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教学呈现以培养临床能力为核心的特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使中医外科教学形象化、直观化。 ⑵医师人数和病床数增长较快,中医外科临床事业规模得到较大发展。 ⑶多地中医外科学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成为推动中医外科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学术中坚力量。 ⑷在积极继承古代和当代名医学术思想的同时,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新的观点,外治法的特色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在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采用了一些新的治法。如运用调摄冲任的治则并创造性地开展周期疗法治疗乳癖等。 ⑸研制出多种类、多剂型的外科新药,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并取得疗效,开拓了新的治疗和科研领域;对不少中医外科传统方药进行改进,新的药物、方剂、剂型大量增加。 ⑹造影技术用于辅助复杂窦瘘的给药、多种西医检查仪器用于辅助乳癖的诊断等,有助于提高中医外科的诊断水平和疗效评价客观化,实验、检测仪器对研究中医外科治法方药的作用机理、疗效评价、药物安全性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提高了中医外科科研水平。 ⑺面临理论创新发展相对滞后、特色发挥不够、治疗范围萎缩等新的问题、矛盾和挑战。 结论: 经过对1978-2011年间中医外科学发展历史的回顾、总结、分析后认为: ⑴近33年中医外科学发展是近百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其规模、人才队伍、学术成果等均较既往有突出发展。此期中医外科学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新的时代特征。在对中医外科理论、治法、药物的科学性进行评估,在探索中医外科学的新领域,在探索中医外科治法和方药的作用机理、建立中医外科疾病诊疗的客观化和标准化方案等方面取得不少进展。 ⑵国家在中医外科人员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资助、名老中医继承工作中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此期中医外科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⑶中医外科学内部学科分化明显,专科发展不平衡。乳房病、皮肤病、周围血管病、胆石病、肛肠等发展成为优势专科,有的甚至发展为专科医院。慢性和难愈性溃疡、西医手术后形成的复杂性窦瘘成为疮疡治疗新的优势领域,在治疗病程长、易反复、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红斑狼疮等疾病方面,显现出优势。疮痈疖肿等急性疮疡原为传统中医外科的主要治疗病症,由于近年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使用,此类疾病采用中医外科进行治疗者逐渐减少。 ⑷中医外科理论发展相对滞后,重大理论创新不突出,有待今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