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是人生当中的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和变化的阶段,特别是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这个期间的青少年学生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教学实验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近概念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特点,分析了渗透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渗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选择了贵阳市第六中学初一年级4个班16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调查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出发,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经常面对的心理困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绪控制、青春期性困惑等心理问题,遵循渗透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年级《生物》)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渗透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以期能激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控制情绪,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本教学实验主要通过心理测量量表、调查问卷、考试成绩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数据运用SPSS软件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青春期性观念与性意识。但对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以及对青春期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不显著。此外,研究还得出以下启示: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关爱学生、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并通过与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配合不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