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构建出一个“纤维基因”的理念,试图超越把“纤维”仅仅视为材料和媒介的惯常理解,并用来描述当代艺术创作中一种容易被遗忘的隐秘状态,强调“纤维”还可以从一种“基因”的层面进行拓展性的研究。“纤维”,不仅是作为一种物质媒介,“纤维”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感知和意识方式与形态。论文主要分三章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纤维基因”概念的由来,及纤维和我们长久以来的日常经验中感受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联。生物的“同构性”使得我们在整体的基础经验中,得到一种更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已经牢牢镶嵌在我们的感知器官里;人类居住形态及日常活动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人类编结技艺的普遍性及日常活动反映的纤维形态与潜意识的关联。论文第二章,主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阐述“纤维基因”的问题。论文分析了几个与纤维密切相关的关键词:针织、组织、数码,并论述了“针织”中自然又特殊的“穿透”力度,“组织”中自由的“链接”路径,“数码”中超越时空“秩序”的维度,也讨论了这些思维方式如何存在于当代艺术创作之中。论文第三章,则从当代艺术创作方式的角度讨论“纤维基因”的概念。围绕德勒兹(Deleuze)提出的游牧式思维模式,以及开放的“逃逸之线”的理念。论文从原始的翻绳游戏开始,阐述当代艺术的“无限的游戏”:在不断地打破边界的过程中重构我们的思维;或是通过“熟悉的陌生感”所强调的“差异性”;“纤维”作为社会之物是一种在场状态存在的“隐而不显的东西”,进而成为打破当代艺术边界的“逃逸之线”;或者是,面对当下的时代变革,当代艺术创作需要在熟知这个时代的同时和时代保持距离,从而生成“不合时宜”的“逃逸之线”。论文的结语部分,试图从实践者的角度探讨:“纤维基因”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创作方式,将会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可能性意义与开放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