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1年底,在我国院校有600多所艺术设计院校中,开设工业设计方向的有200余所,这个庞大的数字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设计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这“表面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无数的危机:发展基础薄弱,“师徒传授”,高水准的设计人才匮乏;有的教育部门出现“上马”仓促、膨胀过度、质量下降,或者忽视了对艺术设计学的交叉性、边缘性、前沿性、缺乏“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缺乏足够重视;学习脱离实践,对学生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个体封闭式思维妨碍创新,甚至“削足适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成为设计教育急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研究中美课程体系的差异,追寻差异的根源,通过分析与推理,归纳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设计教育,通过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个纽带,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的、内在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继承与延续,强调学生的记忆与模仿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美国的则推行“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就此而言,分析美国的课程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美国工业设计教育在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不断地结合社会与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地接受市场与经济的检验,其发展极为成熟与完善。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都需要从各个角度吸取营养以刺激其发展。通过批判性地比较、研究两国工业设计教育体制的差异,使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自身的实情,为我所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国内首次研究中美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差异;提出设计教育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建立课程评价与描述体系。为保持论文的客观与准确,笔者进行了人员的调查与访问,并深入许多高校了解情况,为论文的展开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以往的工业设计教育比较研究,往往停留于介绍某校的制度,或者某些经验与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具有片面性,同时还缺乏系统性,本文通过系统地比较两国的课程特点,挖掘各自教学的方法与理念,从而更深层地分析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 工业设计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纵览工业设计史,我们可以发现工业设计始终以企业为载体而存在,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先进的制造业能为产品开发与产品改良提供机遇,从而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舞台;而那些实力薄弱、开发能力较差的企业,则无法进行“高风险、高利润”的产品开发,因此,她使工业设计的发展缺乏实践环节,使设计师仅仅停留于“理论构想”的阶段,无法担当产品设计的重任。于是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学生没有相关的实践环节,前者使课程质量不高,后者使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缺少磨砺与检验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