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抒情与警示的双峰---莎士比亚和纳什同名诗“春”对比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语言的极致,却又似乎离语言最远,诗的内涵最飘忽不定,诗的语言携带的踪迹却最多。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与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e)同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诗人,戏剧家。文学巨擘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而且是全欧洲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包含对人性极深的探悟,写出了人生万相。托马斯·纳什属于莎士比亚的前驱——“大学才子派”,虽无法与莎士比亚比肩而立,但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背景之下,这似乎是巧合。更巧的是,两位诗人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都写过一首题为《春》的抒情诗,分别选自各自的喜剧作品《夏天最后的遗嘱》(Summer’s Last Will and Testament)和《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春天,主题意义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纳什的《春天》通俗易懂,重在抒情,是一首浪漫的田园抒情诗。诗人寓情于景,以饱蘸感情的诗笔赞美春天的无限美好,其丰富鲜明的意象,灵活多变的艺术创作手法,更是将春之甘美沁入人们心中。而在莎士比亚的《春》这首抒情诗里透射出的更多是哲思的成份与理性地表达。诗人因布谷鸟与“奸夫”一词谐音,继而托物喻理,在对当时上流贵族社会视爱情为调情游戏和风雅玩笑这种不良风尚进行含蓄地贬斥的同时,警示人们获取真爱的艰辛。
  本文结合两位诗人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各自人生经历,从构成这两首诗歌的基本的词法与句法特征,包括选词(正式与非正式,单音节与多音节词的分布,及对重点词汇的讨论),句子构成(并列句与复合句的对比;流水句/松散句与圆周句的对比,结句诗和跨行诗的对比)以及这两首诗中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的蕴意到两首诗的声音效果(研究两首诗歌不同的格律,韵律,强化音以及拟声词)和语义场等将它们进行多方面地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两位诗人是如何借助这些手段来渲染和烘托主题,以凸现其各自中心思想的。详尽的分析能使读者感知诗人为强化主题所采用的创作技巧,提示读者从新颖的认知角度来解读诗歌,以深入领会这两位诗人因不同的思想主题所采取的文学手段与文学风格的不同。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