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作为中华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基于长期生活背景的地域环境、语言交流、劳作模式、精神信仰等独特性,孕育出大山深处彝族哩颇人特色的传统文化。然而在今天,文化变迁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基础的少数民族村落,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自觉或不自觉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框架内,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现状和趋势。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松子园村为例,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过程中,彝族哩颇人实现了从拆解、转借、拼接到新的文化建构。全文共有六部分组成,从文化互动和嵌入层面来看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实践路径。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方法和研究现状,描述了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关系以及彝族哩颇支系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田野点概况及传统文化表征内容进行呈现和描述;第三部分则介绍了植根于民族历史土壤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认知与实践;第四部分介绍的是社会变迁背景下松子园村的现代化;第五部分是核心部分,从彝族精品村寨建设出发,探讨了政府、文化精英和当地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将具有符号特征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第六部分则是对松子园村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现状的反思性讨论和总结。通过全文,力图展示一个传统文化业已式微但又重获新生的少数民族村落,阐明文化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一个自在体,更像是一个蓄水池,将个体的生活经验在所处环境下通过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升华融合成族群共有的与环境互动的经验。当社会整体环境发生变动,多元文化交流和互动,这种经验会追随人们进入新的环境,提供参考,人们的新的实践会不断产生,进一步融入到族群固有的文化体系中,旧有的文化和新文化出现碰撞和内在的比较的同时,通过理性的整合产生新的多元文化的结合体系,文化也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