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蒙古族在其悠久的狩猎和游牧生活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蒙古民歌。作为口头传统的重要载体,蒙古民歌中包含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民间智慧,成了蒙古族文化的承载者。本文以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广为流传的蒙古民歌《白鹿之歌》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阐释学和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对《白鹿之歌》的形成根源、文本内涵以及民俗信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蒙古民歌《白鹿之歌》中,将人格化的动物的视角,对猎人的残酷无情的打猎场景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审视,°并剖析蒙古族打猎和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中灵性动物——白鹿的动物属性及其衍生出的精神内涵,从而揭示蒙古民歌中蕴涵的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观念。论文由导论、正文(1-3章)、结论以及参考书目等四个部分组成。在导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理由、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研究概况中概述蒙古民歌《白鹿之歌》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发行;第一章分析了蒙古民歌《白鹿之歌》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传承发展情况;第二章对蒙古民歌《白鹿之歌》的内容(情节和主题)、形式(语言和形式)和艺术(形象、描述和构思)等三个方面进行文本研究。从民间故事的创作角度,通过从作品语言表达方式、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思想内涵等几个方面着重表现着民间的审美情趣的创作上的体现;第三章揭示了蒙古民歌《白鹿之歌》的民俗、信仰以及文化内涵。首先,通过打猎和教育中的民俗分析,指出了其在蒙古民歌《白鹿之歌》中的具体表现。其次,将蒙古民歌《独角白鹿》信仰分为求助和丧葬习俗,并探究了文化内涵所呈现出的母性崇拜意识。通过以上三章的具体分析,论文得出了蒙古民歌《白鹿之歌》的社会历史根源影响着民歌的形成、流传和演变;本论文探讨了蒙古族传统打猎生活方式中,猎人和猎物的传统生态文化冲突在民歌中的表现,并追溯这些自然和人类的生态伦理关系的民俗学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