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文化名镇发展中,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高速的城镇发展要求碰撞出现诸多问题,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往往仅着眼静态的物质空间,本研究期望为城乡规划理论体系提供可供参考的社会空间研究视角,形成古镇规划保护体系中空间的社会属性研究的补充与完善。本研究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基于古镇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史料研究、参与观察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内不同阶段社会空间主体所形成的社会结构的空间分异,从而总结出陕南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社会空间结构演化及规律。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通过对历史文化名镇发展纵向对比,体现出历史文化名镇发展过程中社会空间主体内涵的变动,以及其所对应引起的社会关系变迁对社会空间产生的影响。从空间属性进行分析,形成历史生长阶段和现代发展阶段的四个古镇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历史生长阶段空间结构演化呈现单一趋向多元、稳定趋向波动、及整体快速拓展的特征;现代发展阶段空间结构演化呈现多元趋向复合、波动趋向融合、及整体平稳拓展的特征。从空间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本研究界定历史文化名镇社会结构为居住结构、从业结构、职住结构、学历结构,并得出各个发方面在古镇空间中不同时间阶段的分异情况。通过对历史生长阶段和现代发展阶段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分析,总结得出四个古镇社会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历史保护阶段社会空间结构演化表现出空间分异程度较低的特征;现代发展阶段社会空间结构演化表现出空间分异程度较高的特征。总体表现出扇形或圈层式演化发展,从内部到外部依次为——原生圈层、融合圈层、发展圈层,共同呈现单方向、多方向及全方向延伸。探究得出古镇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中的动力作用,自然地理因素发挥基础动力作用,背景政策及社会经济形态因素发挥宏观动力,社会结构的变革则为原生动力。综合三种演化动力,分析得出社会空间结构演化原理:自然因素孕育、促进或约束了古镇镇区的空间拓展方向及空间结构演化;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驱动古镇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化,从封建等级下的居住隔离、资本主义萌芽下的经济地位重塑居住分异、计划经济下的平等居住、到市场经济下的多元生活方式形成的居住分异。从居住空间规划、职住布局、历史格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名镇规划保护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