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转型期农村社区中存在的礼物不对称交换这一“社会事实”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对其进行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原因分析和后果分析。在考虑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地域场景时,笔者认为人情、面子,关系是礼物不对称交换时都会涉及到的问题,但“建立关系”以期获取某种稀缺性社会资源(资本)才是其核心目的。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前那种温情脉脉的表意性礼物开始逐渐变得功利化,礼物与商品的二元对立界限也已变得模糊起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们之所以乐此不疲的进行看似“不理性交换”的等级文化根源和经济、社会制度结构原因。正是上述因素,弱化甚至取消了收礼者回礼的义务。使得礼物流动一反“礼尚往来”的社会交换常态,物质财富、权力、声望均出现向收礼者集中的趋势。人们在努力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同时,却使得社会结构的不平等状态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从而完成了新一轮的社会等级的再生产。如何正确看待与理解这一社会事实,笔者认为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和逐步完善制度建设,尤其是民主政治方面的建设。努力增强个体村民抵御自然、社会风险和自我保障的能力。通过仔细勾勒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加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并充实现有社会学关于礼物研究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