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医院收集的60例确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药物组,每组各30例,埋线组采用穿刺针穴位埋线治疗,选穴:中脘、天枢(双)、脾俞(双)、肝俞(双)、大肠俞(双)、足三里(双),每个疗程穴位两侧都有的选择一侧穴位,左右侧交替,中脘穴前后两个疗程的位置要稍微错开,3周1次,1次为1疗程,总共2个疗程。药物组给予患者口服培菲康胶囊和奥替溴铵片治疗,培菲康每次2粒,每日3次,奥替溴铵片每次1片,每日3次,3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肠道症状评分,大便性状的变化,然后SPSS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埋线组显效人数20人,有效人数7人,无效人数3人,总有效率为90.00%,药物组显效人数10人,有效人数10人,无效人数10人,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大便性状治疗前均以糊状便为主,其次是水样便,再其次是团块软便。埋线组治疗前团块软便2人,糊状便18人,水样10人;治疗后大便正常16人,团块软便11人,糊状便2人,水样便1人;药物组治疗前团块软便3人,糊状便19人,水样8人;治疗后大便正常10人,团块软便14人,糊状便4人,水样便2人。两组患者大便性状分布治疗前经秩和检验,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埋线组大便性状治疗前后和药物组大便性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秩和检验,均p<0.05,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能改变大便的性状;两组治疗后大便性状分布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有显著性统计意义,埋线组对大便性状的改变优于药物组。结论:穴位埋线与药物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治疗均能改善肠道症状和大便性状,但是穴位埋线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症状与大便性状的改善要优于药物组,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要优于药物。所以穴位埋线是一种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