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与今内蒙古地区相接壤的燕、赵、秦不断壮大,随之北上在今内蒙古地区设郡县发展农业,并建设军事防御体系长城,来防卫众多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汉时期各朝扩大了其在今内蒙古地区的管辖范围,并实行徙民实边政策,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为当时北部边界的军事防御提供了一定支持。而随着内蒙古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对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有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中从内蒙古地区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农具的资料中可以整理出,耕耘农具有铁犁铧、耧犁、犁、铁锄、铁钁、铁铲、铁锸、铁锨刃,收获农具有铁镰、铁掐刀、木锨;水利工具有水戽、众多水井以及井上提水装置滑轮的应用;加工工具有杵臼、陶制研磨盘、石磨;存贮工具有仓、粮窖和陶罐;计量工具有陶量和秦铁权;运输工具有双辕车。这些农具的制作工艺多为铁制、陶制、石制或为木制,而其中有部分农具应为本地制作而成。其中内蒙古地区考古发掘出众多战国秦汉时期的冶铁遗址和陶窑遗址,其遗址中出土有冶炼出的铁器、烧出的陶器,说明当时在内蒙古地区已有能自己生产农具的条件。而在战国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农具的大量使用,加之区田法的应用,以及深耕细作、细致除草的农业环节,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地粮食的产量。水利灌溉、收获、加工、存贮、计量和运输的一系列农业生产环节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而各类农具的使用,也体现了北方边郡地区农业的发展也较为精细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