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康地区是指以建康城为中心,依托秦淮河谷平原地貌,以正史记载大明八年(464年)的扬州丹阳郡行政建制为主体,包括建康、秣陵、湖熟、丹杨、江宁、溧阳、句容及永世县范围的地区。六朝时期建康城有建邺、建业、建康等名称,本文所指建康地区即包括建康城在内,为叙述方便,统称建康地区。建康作为六朝首都,其对整个南方地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全国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都集中于京畿地区。建康地区的农业能够迅速获得京畿建康城的社会、人力资源的共享,且农田的土地面积较为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根据正史资料的记载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六朝时期建康地区农业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解读。建康地区在六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新政权建立等社会变动的因素下,城市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掌握建康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结构,对六朝时期建康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进行整理,水利灌溉促进了农田的开垦和种植。建康的农业在气候、土壤和农耕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出适宜自身的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上,农具的流通和普及,稻、麦、大豆和桑麻的种植,畜禽的饲养,蔬菜果树的栽培等方面都是建康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制度的构成决定了自耕农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和士族庄园的农业规模化,六朝政府在制定赋税徭役制度时也会根据农业的产量和结构进行户调征税。六朝时期建康地区的农业遭受到频繁的灾害,使脆弱的自耕农农业经济体系一再遭到打击,部分农业劳动力被迫成为士族庄园的部曲,影响着整个农业甚至是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对建康地区农业结构的把握可以大致掌握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全貌。六朝时期建康地区的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其原因一是孙吴政权为对抗魏蜀而进行的大规模农业屯田,使得建康地区土地得到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二是在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人口南迁至建康地区定居,当中有皇室、士族及百姓,其农业综合实力比一般的人口迁移要强得多。建康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猛然增加,使得六朝时期建康地区土地得到第二次发展和利用,并且在秦淮河谷岗地上进行北方旱作物耕作,使建康地区的作物种类有所增加。三是六朝政府在兴修水利工程方面的积极力量,使河流和运河两岸的农田得以灌溉,开拓建康地区的水运交通。建康地区通过水运密切联系长江下游地区,为综合发展建康地区的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因素。建康地区的农业在人口优势、技术引进、政府支持、士族庄园发展等几大重要因素下,其发展是较为顺利的。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六朝时期寒冷恶劣的气候,频繁的灾害,南北对峙的战乱和政府的沉重赋税徭役等方面,使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受到影响,农业劳动力减少,自耕农农业经营脆弱,发展受到限制。但在建康地区士族庄园发展中,因其势力强大,抵抗农业不利影响因素的能力较强,吸纳了部分遭到破产的农业劳动力作为庄园的部曲和奴婢等,保存了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的发展,形成独立的农业生产体系。庄园农业的收获主要是用以自给自足,供应士族生活所需,亦有部分庄园的农产品产量丰富,农产品贸易频繁,积极参与市场流通,这也是建康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之一。通过对六朝时期建康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和解读,本文旨在呈现此时期南方首都地区的农业状况,分析对六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这一角度出发展现六朝时期的南方首都——建康地区的风貌,以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六朝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