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实质上是把历史与文学相结合起来考察。学界对唐宋、明清的科举与文学关系皆有涉猎,对元代的这一论题关注不多。本文的研究是对该领域作一次粗浅的尝试,力图勾勒出元代的科举文化概貌。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有对历史、文学发展脉络揭示,也有对细部的考证。 “前言”主要简单论说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介绍当前学界对科举文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引出下文的论说。 第一章主要简单介绍元代科举发展的历史概貌,归纳出元代科举制度的四个特征,由这些特征引出下文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关注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标志,它和科举发生着潜在的历史关联。第一节从宏观上把握元代雅俗文学发展态势与科举关系。第二节论述科举存废对杂剧繁荣、衰落以及分期的影响,主要揭示了恢复科举之后历史剧、社会剧、神仙道化剧、爱情剧发生的四种转变。第三节论述“元以曲取士”这一难题,没有武断下结论,而是解析其中科举与文学的文化意蕴。本章的侧重点是论述科举对杂剧的影响。 第三章是承接第二章的逻辑,论述元代杂剧对科举文体经义之影响。第一节交代经义文体上具有八股文的雏形特征。第二节说明在宋代已有叙事文学(小说、杂剧)和雅文学发生文体上的联系。第三节论述元杂剧对科举文体经义上的启示作用:其一是杂剧一人主唱代言体对经义文体的影响,其二是杂剧正旦、正末皆是正面人物对经义之影响,其三是杂剧一本四折对经义形式上的影响。杂剧对经义的这三点作用,延续到明清戏曲和科举文体八股文的关系。第四节揭示杂剧和经义在本质上的相通之处:皆秉承儒家的诗教传统。本章是全文的议论重点和创新点,从比较新的角度考察科举文体与俗文学的交叉作用。 第四章论述元代科举存废对诗文发展之影响,考察科举与雅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讨论了元前期“戊戌选试”对文坛的影响,其在诗文领域的主要表现是崇尚浮华文采的风貌,同时兼论书院内部的儒学考试与教育风气。第二节论述的是延祐开科后科举对诗文发展的作用,论说诗文领域主要发生的三种变化:理学气息加重、异域文化汉化、南北文风融合。本章主要揭示延祐恢复科举后,元前后时期文学呈现不同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