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欧可以称作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地区,然而这一地区的涉罪媒介产品却在全球首屈一指,堪称经典。北欧的涉罪小说经过改编,变成媒介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流动。而美国作为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经过其二次创作的涉罪媒介产品走红世界也为涉罪媒介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式。本文首先由涉罪小说风靡全球的文化背景和过程,从内因上进行分析,受众对于涉罪元素的需要使之呈现在媒介之中,涉罪元素具有普适性。对于犯罪与媒介的研究,与大多数将研究焦点集中在犯罪新闻报道研究和犯罪媒介效果研究不同,本文主要以北欧和美国的涉罪媒介产品为例,具体详述涉罪元素和媒介的关系。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差异性进行分析,从宏观的文化语境层面和微观的涉罪元素层面对差异性进行具体探讨。从宏观的文化语境角度看,北欧和美国的媒介产品具有不同的的叙事特征,呈现高语境与低语境的不同特点。而且,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敏感元素也有所不同,即:在一种文化中需要隐晦表达含义的元素,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是着重表现的要素。同时,本文用麦克卢汉的冷媒介与热媒介理论来分析涉罪元素的文化语境变迁,简述相同涉罪元素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多种表现形式。在微观层面,涉罪元素的差异性体现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隐喻和转喻,以及伴随文本中。语言符号是各个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而非语言符号则是‘从小说到银屏’传播媒介发生变化后出现的涉罪元素的差异性。这些非语言符号有视觉性符号和听觉性符号。其中视觉性符号中人际距离和静态形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可以将隐喻和转喻称为非语言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不同文化语境下涉罪元素对隐喻和转喻的选择和运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除此之外,涉罪媒介产品的伴随文本中:型文本、链文本、副文本和元文本也呈差异化呈现。而后对差异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探,首先,文化作为产品通过大众媒介开始传播的时候,就有其独特的传播范式,所以文化身份决定的认知框架是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之一。其次,通过探讨概念比喻与原型的相近度来分析差异性产生的更深层原因,对概念、比喻和原型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最后运用内爆与超真实的概念,通过内爆和超真实的传播方向性分析试图探寻如何分析差异性以及如何能够让涉罪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