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特异性干预小鼠巩膜PPARα对小鼠屈光发育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dt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视是发病率高的屈光不正,近年来近视人数日益增多,但其发病机制未明。有研究发现PPARα激动剂玻腔注射可以抑制小鸡镜片诱导性近视形成,本实验室研究也发现球旁注射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及GW7647可以抑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这些均表明PPARα可能参与了对近视的调控。本实验室通过RNA-sequence研究也发现形觉剥夺小鼠巩膜内PPARα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下调,提示形觉剥夺性近视过程中伴随着PPARα通路活性的下降。在此基础上,本实验室引进了PPARα全身敲除的小鼠,发现PPARα缺失可诱导小鼠屈光发育显著向近视方向偏移,说明PPARα参与了小鼠屈光发育及正视化的调节。巩膜作为最终的效应器官,在近视过程中普遍会发生胞外基质重塑的过程。通过对PPARα敲除小鼠模型的研究,本课题组也发现PPARα全身敲除小鼠巩膜胶原表达显著低于同窝仔野生型小鼠。在原代培养的巩膜成纤维细胞上我们也发现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可以显著抑制细胞中胶原的合成。因此,为明确巩膜PPARα在近视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拟通过特异性干预巩膜PPARα,明确巩膜PPARα对小鼠屈光发育的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出生后21日龄的野生型(willdtype,WT)雄性近交C57BL6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经过屈光等参数筛选出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病毒组,右眼注射病毒;包装目的序列的病毒组,右眼注射病毒。采用Tenon's囊下病毒注射方式,分别注射PPARα过表达病毒和shRNA敲减病毒两种不同的病毒。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病毒注射的有效性和特异性,并检测巩膜Ⅰ型胶原的变化情况。  结果:  (1) Tenon's囊下注射过表达病毒后,注射病毒眼的巩膜PPARα转录水平显著增加,巩膜胶原及PPARα下游靶基因mRN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小鼠屈光发育没有明显变化,眼轴没有明显变化;(2)与对侧眼相比,Tenon's囊下注射AAV8-shPPARα病毒2,4周后,小鼠注射眼屈光显著向近视方向偏移(2周:注射眼-2.47±0.45D vs.对侧眼-0.26±0.05,p<0.01;4周:注射眼-0.79±0.14 vs.对侧眼2.56±0.47,p<0.001);与对侧眼相比,注射病毒眼的眼轴、前房深度、玻璃体腔深度、晶体厚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均没有明显变化。与对侧眼相比,注射AAV8-Scarmble病毒组注射眼屈光、眼轴等参数变化不明显。  结论:  组织特异性过表达巩膜PPARα对小鼠的屈光发育没有影响;组织特异性敲减巩膜PPARα可诱导小鼠近视的形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