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大理州基于其独特的自然、历史、民族、文化等资源,成为近年来国内发展文化体验旅游的重要地区之一。作为中国白族最为密集的聚集地,大理地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白族民居建筑,这些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将白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表现出来,成为承载白族文化的外显性符号。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大理客栈,就是依托当地传统白族民居发展起来的。随着大理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民居客栈所具有的生活性、民族性、艺术性以及体验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大理文化旅游中的热点。实际上,传统白族民居转变为客栈的过程也就是其商品化的过程,使客栈化后的民居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做出改变,以顺应市场需求。民居在转变为客栈后地改变具体表现为:首先,相较于传统民居而言,民居客栈在实现其居住功能的同时,居住主体和居住格局的改变,将民居原本所具有但并不明显的民族文化展示功能突出出来。其次,客栈的经营方式和相对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使民居客栈中的民族文化消减,多元文化增加。第三,民居客栈化后的生活生产方式较以前发生很大转变,即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在产业转变的过程中,民居的乡村生活由此解构。第四,客栈将民居主要通过封存来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发展成,通过将历史文化载体作为体验空间的方式来保存文化。民居转化为客栈的过程实质上是新老文化相融共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居中原有的以“我者”为主的日常生活、乡村生活、地方性知识和农事生活地消减或解构,使主体的文化空间在向“他者”提供服务的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合法性及危机感。本文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白族民居客栈化后的生存样式进行分析、论述,运用文化产业、民族学、审美学、体验经济学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较为系统地分析和解读,白族民居客栈化后在现代消费市场中发生的变化。以期通过对民居客栈个案的分析,从实践层面探索地方性文化与全球性文化的对接,拓展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形式、内容与路径。从负面分析资本对文化的民族性、地方性的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