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物权法》的横空出世和《民法典》的呼之欲出为背景和契机,提出一系列关于“物”的界定问题,从中锁定民法“物”作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这一概念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源流,揭示人类对民法“物”的认知轨迹;同时,提炼罗马法与德国法的精髓,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重新建构民法“物”的理论体系。全文包括引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论部分提出问题,明确研究对象,粗略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阐释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考路径。正文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包括四个部分,主要以民法“物”的萌芽、发展、演进为线索,从罗马法到传统民法再到现代民法,一步步接近民法“物”的本体,还原其本来面目。第一部分,民法“物”的语源——罗马法上的“物(Res)”。首先,从思想渊源、社会现实和法学研究等方面总结出“物(Res)”产生的三大基础,以此论证罗马法上的“物(Res)”既是古希腊自然理性思想的产物,又是古罗马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其次,以罗马法对“物(Res)”的两种不同理解和两类重要划分为依托,揭示“物(Res)”的准确含义与真正内涵,并分析其本质属性和结构体系。最后,将罗马法对“物(Res)”的研究成果放置到人类法治文明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彰显罗马法学家举世无双的法律智慧和空前绝后的丰功伟绩,同时得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判断:民法“物”的概念形成于罗马法,也基本成熟于罗马法。第二部分,民法“物”的历史流变——西方两大法系中的“物”。近代以后,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权利本位的确立,物法逐渐被财产法所取代,“物”也随之沦为“财产”与“客体”的下位概念,身不由己地接受了各国法律的改造,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分流和变异。其中,德国人对“物”的改造最为彻底,也最有特色,其功过得失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第三部分,民法“物”的理论重构。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此前的论述都是在为它造势、奠基和铺路,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重新认识和界定民法“物”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借鉴。本部分的论证分三段:1.传统理论的“内忧外患”。以传统民法的狭义物观念为重点批判对象,深刻揭露其自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并分析其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2.民法“物”的重新界定。首先,从含义上将民法“物”定义为“能够为民事主体直接支配和排他享有的财产权利”;其次,明确提出民法“物”的本质(或内涵)是“财产”,是蕴含其中的价值和利益,而不是物质本身,更不是看得着摸得着的物体外观。最后,以有体物为核心,从五个方面拓展民法“物”的外延。3.民法“物”的全面解读。主要从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和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加以阐释。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还将民法“物”与债权和知识产权的客体做了本质的区分。第四部分,民法“物”在我国《物权法》上的投影。从《物权法》中撷取几条颇具代表性的规定加以论述,作为尚未正式亮相的民法“物”在我国的投影,从侧面印证本文的观点。结论部分总括全文,从中梳理出七个方面的重要结论。指出对民法“物”的研究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号召更多的人们关注这一课题,群策群力地攻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