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Verdoorn在研究“荷比卢经济同盟”过程中首次发现了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发现对传统的以规模报酬不变和产品同质为前提的H-O理论提出了挑战,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代表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问题之一。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深入,产业内贸易在全球得到了迅猛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已占国际贸易总量的60%以上。如今产业内贸易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中,而且已经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与新型工业化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学者们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不仅对于加快该国工业化进程、提升出口产品层次和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减缓经济开放对国内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冲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不断扩大,进出口额持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不断改善,机电产品已取代传统的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同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都有力促进了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如今,中国产业内贸易不仅广泛存在于与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中,而且在与韩国、新加坡、东盟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的贸易条件却并未见明显改善,在国际贸易中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在当前形势下,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在现实可能条件下实现贸易条件的改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以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新一轮产业分工重组的浪潮中把握机遇,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因此文中将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贸易壁垒的降低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各国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因此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发展与其带来的要素市场调整之间的关系成为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Balassa(1966)提出了“平滑调整假说”,他认为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活动带来的调整成本大小与贸易结构及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有密切联系,新增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越高,要素的调整成本越低。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积极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谈判和建设,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另一方面这也给我国国内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国民经济诸多产业面临着或大或小的调整压力。因此,本文将对“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然后在其基础上运用相关指数对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行业的贸易自由化调整成本进行测算,力求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提供参考依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全面把握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问题,并且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文章结构以及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是产业内贸易理论部分。首先对“产业”和“产业内贸易”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别从供给角度和需求角度阐述了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其次从同质产品、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产品三个不同角度对产业内贸易模型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指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第三章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了测度和细分。首先对各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产业内贸易分类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并通过比较指出各自的适用范围,在其基础上选用调整后GL指数对中国总体产业内贸易、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分别进行了测度,然后运用GHM标准将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细分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测度。第四章是中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可分为国家特征和产业特征两类,本章首先选取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国家特征视角下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然后选取中国2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产业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第五章是对经济一体化下中国贸易自由化调整成本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贸易自由化调整成本的形成机制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平滑调整假说”,然后通过构建模型和运用不同计量方法对“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一致证实了“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的有效性。在“平滑调整假说”适用性获得证实的基础上,该章又以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为例,将“平滑调整假说”应用到中国参与经济一体化中,分别利用边际产业内贸易A指数、B指数和S指数对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过程中的贸易自由化调整成本进行了测算。第六章是文章的结论和建议。首先对前文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然后在结论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