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在古典和歌汉译中的接受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sdfsd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翻译中有一句名言,“What is poetry?Poetry is what get lost intranslation.”(弗罗斯特,美国诗人1874—1963)。的确,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诗歌是无法翻译的,甚至认为“诗歌就是翻译中所丢失的东西”。日本独特的诗歌样式——和歌,无论在语言、格律,还是诗型上都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特点,因此也成为了日本文学汉译的难点。和歌作为日本民族的传统诗歌,是与很早流传于日本的汉诗相对的名词,也被称为“倭歌”,即“日本诗歌之意”。和歌包括短歌、长歌、旋头歌等等;到了中古以后,一般意义上的和歌即指短歌。和歌的发生与发展是与日本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同步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独特的诗歌形式,成为日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心灵之歌”。可以说,它最充分地表达日本人的内心活动和精神,最恰当地表达日本人的所思所感和喜怒哀伤,最准确地表达日本人的敏锐嗅觉和纤细情感,因此,研究和歌对于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艺术和文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和歌翻译始于明朝,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钱稻孙等人尝试翻译和歌,在实践上提供了日本古典诗歌汉译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和歌才真正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并逐渐有了系统的译介。我国日本文学界不仅积极地推进日本古典诗歌的翻译与介绍,而且与此同时就日本古典诗歌的汉译理念与方法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讨论主要在1979年底创刊的《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上进行,多位学者发表了自己关于和歌汉译的看法和意见。这场讨论历时四年之久,是中国的日本文学译介史上少有的就日本文学某一体裁进行的专门讨论和争鸣,不仅吸引了读者对日本文学翻译问题的关注,同时对和歌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建设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的翻译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十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肯定中国传统翻译学伟大历史功绩的同时,传统的翻译研究又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首先,中国传统译学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缺少开放、综合和跨学科系统性;其次,传统译学缺少基本的翻译理论体系;最后,传统译学局限于传统美学的方法论,强调把握和模糊形象思维,缺少精确分析和严谨的科学论证。相对而言,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方法、思想、研究角度日新月异。引进和学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这无疑对创立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着种种难题”。翻译对等论是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译界接受最广同时又颇遭非难的理论话语,它无疑给中国译界注入新的生机,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话语转型起到了先决作用。在翻译对等论的研究之中,美国学者尤金·奈达(E.A.Nida)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综合了语言学、信息论、交际论、接受美学等理论的合理内核,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思想,强调译语接受者应该获取与原语接受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基本对等。在中国,翻译对等论的接受最初由一批具有开放意识的学者完成,林书武、谭载喜、郭建中、包振南等翻译家从八十年代起相继翻译介绍奈达等西方学者的翻译对等观。奈达的动态对等曾经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主流话语,这与翻译家的努力和探索是分不开的。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以及围绕其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将翻译的重心转移到翻译的功能上,确保接收者准确无误地接受原文信息。本文尝试创造性地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日本古典和歌的汉译进行一番研究。相对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严密的考证和精确的理论描述,中国传统译学理念有其历史局限性一面。因此,本文以日本古典和歌为研究对象,结合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通过译案的比较分析对奈达翻译理论在日本古典和歌汉译过程中的接受和运用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的观点。本论文的构成如下所示:本论文由序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以及终论、参考文献和附录构成。序论:序论主要通过先行研究的文献总结,对研究课题的提起、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作简单阐述。第一章:日本古典和歌及其在我国的汉译情况简单介绍日本古典和歌和《小仓百人一首》的概况,并梳理我国日语学界的和歌汉译情况,对和歌汉译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国译学理念进行整理与归纳。第二章:奈达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归纳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动态对等”(后改为“功能对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奈达为达到动态对等而提出的著名的逆转换翻译模式,以及奈达引用信息论的观点而提出的“动态对等”的翻译检验。第三章:和歌翻译的标准之一:动态对等试将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思想作为和歌汉译的标准之一,结合我国学者针对和歌汉译的讨论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点,探讨和歌汉译中动态对等的实现,从而得出奈达的“动态对等”可以作为和歌汉译的标准之一,它为和歌汉译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第四章:逆转换翻译模式以及动态对等的翻译检验在和歌汉译中的应用探讨奈达提出的逆转换翻译模式以及动态对等的翻译检验在和歌汉译过程中的应用。由此得出,逆转换翻译模式以及动态对等的翻译检验在和歌汉译中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终论:概括本研究的结论和观点,反省本论文尚存的不足之处和问题点,展望今后的研究课题。
其他文献
媒体融合是互联网高速发展条件下新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融合给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和群众的接受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由网络自制节目分流电视广告流量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陈思的作品《对歌》中结构布局、主题音调的使用等方面的分析,阐述该作品在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及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等方面的有益尝试,为初学作曲者提供了
罗西尼的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选段中被改编为手风琴曲的《费加罗的咏叹调》,其技术从技巧,如抖风箱、色彩化音色的表现力,以及演奏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等方面都对突出剧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全景片的影像质量,对全景片各模糊区域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我院200例口腔全景片模糊区域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全景片只能对某些区域显示清晰,下颌骨和
在城市中进行隧道开挖会对已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产生不良影响。当隧道近接或穿越建筑物桩基而向前推进时,引起的地层移动会对邻近桩基施加轴向力或侧向力,会降低桩基承载力,增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是一种安装在飞机上的主动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全天候、作业周期短、精度高、费用低等优点,可以快速的获取数字高程模型。在国外,机载激光雷达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
从电源投资建设项目的特点出发,结合电源建设投资的期权特性,得出了与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相对应的电源建设投资实物期权内容。通过建立基于Black-Scholes实物期权定
面部表情语是由面部器官和面部肌肉的活动、变化而构成的体态语。相对于体态语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面部表情语这项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属零星论述,不成系统,对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
哈尔滨石化公司ERP系统和炼油化工MES系统相继于2008年、2009年上线运行。经过四年左右的实际运行,MES系统高效发挥了在实时监控生产运行数据方面的作用,有效提高了生产车间
波特于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对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提出了全新的战略管理分析框架,并主导了美国80年代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入90年代以后,在西方盛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