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引入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村民文化素养、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使得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得以完成,因而产生了旅游型新农村这一融合发展模式。在旅游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落的空间形态受村落规划、外来人员行为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发生改变。探讨旅游型新农村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有利于动态监督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保证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可持续性,改善村落的交通网络系统,从而达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目标。 以旅游型新农村——杭州外桐坞村为例,应用空间句法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外桐坞村开发前、开发中及现阶段轴线图的定量分析,解读其不同时期空间形态分异,解析村落物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外桐坞村通过运用整合度核心转移、调整空间布局、规划空间功能等手段,实现了村落从开放式树枝状的简单空间形态到封闭式网络状复杂空间形态的重构过程。通过实地调研与句法分析发现,现阶段外桐坞村旅游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内部交通混乱、旅游吸引力弱、私密领域保护性不强等问题,需要通过整合内部交通网络、打造公共休闲空间、控制村落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视性分布、合理安排旅游线路、适当调整空间整合度等手段来提高村民、游客和艺术家的和谐共处空间,实现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双赢局面。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以及关于空间形态、空间句法及旅游型新农村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介绍了空间句法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原理,并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第四章和第五章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对外桐坞村不同阶段的整体轴线进行分析,并深入分析不同阶段外桐坞村的句法变量,将村落的乡村旅游发展与人的行为相结合,从而探求外桐坞村空间演变特征。 第六章梳理了旅游型新农村空间形态优化的理念与原则,提出了空间形态优化目标,结合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给予了外桐坞村空间形态的优化建议。 第七章为结论与不足,通过对理论的整理和软件分析结果的总结,对整个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