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目的:探讨北京社区≥40岁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是REACTION队列研究中通过整群随机抽样选取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最终共有9312名年龄≥40岁且既往无心血管事件的社区居民纳入本研究,研究对象的随访时间为2011年到2015年。基线调查中收集了这些研究对象的人口学、既往病史、生活习惯、血糖、血脂等资料,并随访观察其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作为研究结局。对残粒胆固醇和心血管事件的关联进行单因素分析,及调整多项基线特征的多因素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为Logistic回归、COX回归等。结果:研究对象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随访期间,共有321人(3.45%)发生心血管事件,有心血管事件与无心血管事件的人群相比,残粒胆固醇水平较高(0.58mmol/L vs.0.54mmol/L,P=0.002)。残粒胆固醇与吸烟、性别、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体重指数、腰围、舒张压、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甘油三酯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调整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残粒胆固醇每升高1-SD,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11%(HR=1.11,95%CI,1.01-1.22,P=0.038)。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 75th百分位数的人群与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25th百分位数的人群相比,发生心血管事件增加 41%(HR=1.41,95%CI,1.02-2.04,P=0.049)。结论:北京社区≥40岁既往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第二部分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目的:探讨北京社区≥40岁既往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方法: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基线调查和随访调查内容与第一部分相同。数据分析,首先按照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将糖代谢状态分为正常人群、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人群三组,再根据糖代谢状态和残粒胆固醇第75th百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共分为六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糖代谢状态和不同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最后,在糖尿病人群中进行残粒胆固醇与心血管事件关联的亚组分析。结果:随访期间,血糖正常人群中有125人(2.49%)发生心血管事件,糖调节受损人群中有94人(4.24%)发生心血管事件,糖尿病人群中有102人(4.90%)发生心血管事件。调整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血糖正常人群的1.35倍(HR=1.35,95%CI,1.03-1.77,P=0.033),糖调节受损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血糖正常人群的1.34倍(HR=1.34,95%CI,1.03-1.76,P=0.033)。糖尿病且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是血糖正常且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1.80倍(HR=1.80,95%CI,1.09-2.97,P=0.022),是血糖正常且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1.53倍(HR=1.53,95%CI,1.03-2.29,P=0.036)。在糖尿病人群的亚组分析中,残粒胆固醇每升高1-SD,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5%(HR=1.15,95%CI,1.01-1.31,P=0.038),糖化血红蛋白>6.5%且残粒胆固醇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的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是糖化血红蛋白≤6.5%且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1.86倍(HR=1.86,95%CI,1.01-3.41,P=0.045)。结论:北京社区≥40岁既往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人群,糖代谢状况异常和残粒胆固醇水平升高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起联合作用。在糖尿病患者,残粒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第三部分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度异常的关联目的:探讨北京社区≥40岁人群中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度异常的关联。方法: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的选择、基线调查和随访调查内容与第一部分相同。本部分仅纳入基线时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400cm/s的研究对象,最终共有1211名社区居民纳入本部分研究。数据分析阶段,对残粒胆固醇与动脉硬化指标的关联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方法为Logistic回归。结果:随访时,共有205人(16.93%)发现动脉硬度异常。与动脉硬度正常的人群相比,动脉硬度异常的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较高(0.54mmol/L vs.0.49mmol/L,P=0.172)。动脉硬度异常人群与动脉硬度正常人群相比,基线时的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出现动脉硬度异常的风险是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1.50倍(OR=1.50,95%CI,1.05-2.13,P=0.025)。调整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出现动脉硬度异常的风险是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 1.19 倍(OR=1.19,95%CI,0.79-1.80,P=0.403)。结论:北京社区≥40岁既往动脉硬度正常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硬度异常可能存在关联,但并不独立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进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