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指头颈部动脉壁内滋养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液通过撕裂的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形成壁内血肿的急性脑血管病。当血肿位于内膜与中膜之间时,易导致受累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当血肿位于中膜与外膜之间时,易形成夹层动脉瘤。自从1959年CAD被首次报道以来,与本病相关的研究已历经60年,然而到目前为止CAD的病因仍不十分明确,已报道的相关因素包括先天性结缔组织病、高血压、偏头痛、近期感染、外伤等。CAD的临床表现包括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颈部疼痛或颅神经麻痹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虽然CAD是缺血性脑卒中少见病因,但却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病因之一。在45岁以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5%~25%是由CAD所致。并且,相比临床表现为头颈部疼痛、搏动性耳鸣或者无症状的夹层患者,继发缺血事件的患者更易出现脑缺血事件的再发。因此,对于CAD患者,及时评估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以预防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伴或不伴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CAD患者在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异同的报道较少,有待后续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比CAD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非CAD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AD形成的相关因素;通过对比有无继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AD继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方法: 前瞻性登记2010-2017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诊治的130例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AD患者,比较其中81例导致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夹层梗死组)和神经内科连续诊治的84例前瞻性登记的非CAD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非夹层梗死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探讨CAD形成的相关因素;另根据130例CAD患者是否合并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将其分为夹层缺血组(91例)和夹层非缺血组(39例),通过组间比较,探究CAD继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结果: 1.基线特征 130例头颈部动脉夹层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9±12.9)岁,男性95例(73.5%),女性35例(26.5%)。其中91例(70.0%)患者继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包括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4例非夹层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5.5±8.1)岁,其中男性58例(69.0%),女性26例(31.0%)。 2.头颈部动脉夹层的相关因素 夹层梗死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1.6±12.4)岁,非夹层梗死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5.5±8.1)岁,P=0.017;夹层梗死组有饮酒史的占35.8%(29/81),非夹层梗死组有饮酒史的占50.0%(42/84),P=0.066;夹层梗死组甘油三酯的平均水平为(1.3±0.7)mmol/L,非夹层梗死组甘油三酯的平均水平为(1.7±1.1)mmol/L,P=0.012;夹层梗死组总胆固醇的平均水平为(3.9±1.1)mmol/L,非夹层梗死组总胆固醇的平均水平为(4.2±1.2)mmol/L,P=0.096;夹层梗死组中有头颈部疼痛表现的占42.0%(34/81),非夹层梗死组中有头颈部疼痛表现的占22.6%(19/84),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5%CI0.93-0.99,P=0.025)和甘油三酯水平(OR=0.54,95%CI0.34-0.85,P=0.008)与CAD呈负相关;头颈部疼痛表现(OR=2.71,95%CI1.32-5.55,P=0.007)与CAD呈正相关。 3.头颈部动脉夹层继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夹层缺血组中有46.2%(42/91)的患者夹层位于前循环,夹层非缺血组中25.6%(10/39)的患者夹层位于前循环,P=0.029;夹层缺血组高密度脂蛋白的平均水平是(1.1±0.4)mmol/L,夹层非缺血组高密度脂蛋白的平均水平是(1.3±0.5)mmol/L,P=0.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OR=3.20,95%CI1.31-7.86,P=0.011)与CAD继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OR=0.34,95%CI0.13-0.87,P=0.024)与夹层继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呈负相关。 结论: 1.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颈部动脉夹层更多见于男性患者,常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2.临床表现为头颈部疼痛和甘油三酯水平较低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高度提示头颈部动脉夹层可能。 3.对于夹层累及前循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的头颈部动脉夹层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