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侠电影的动作形态是以武功打斗动作设计为主的包括场面调度、场景设计、人物形象、摄影景别和角度及镜头运动等在内的综合性类型元素,是武侠片最为核心的类型元素。中国武侠电影从1920年代诞生起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按照其动作形态的不同特点可以将武侠电影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即神怪武侠片、刀剑武侠片、拳脚功夫片和功夫喜剧,在四种类型动作形态发展历程的背后是不同的发展动力和不同的美学特征。神怪武侠片动作形态的发展历程表现出神怪化的特征,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电影科技。在1920年代诞生初期主要依靠吊钢索、绘制动画和叠印等电影特技来制造视觉奇观,这样的动作形态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中期。旧的特技手段在量的发展上达到极致,而新的技术手段又没有诞生,这使得神怪武侠片一度陷入低谷。1980年代初期,“蓝布景”等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神怪武侠片动作形态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依靠新技术创造更加神奇的神怪化场景使得神怪武侠片动作形态朝着神怪化的方向推进而逐步远离了武术动作的真实性和现实基础。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数码电脑科技给神怪武侠片动作形态带来了根本性改变,神怪武侠片具备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能力。刀剑武侠片动作形态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去暴力化”的特征。在初期,其动作形态表现出极强的“拆招”特色,以“不真实”的打斗表现出这一时期刀剑武侠片的“真实性”标准。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张彻电影体现出极强的暴力性之外,其他的刀剑武侠片动作形态都以表现武术动作的技巧性和形体美感为基本诉求,直至21世纪的一批“中国式大片”动作形态体现出“舞蹈化”的特征。刀剑武侠片动作形态“去暴力化”的特征是由中华武术技巧性和表演性的基本属性决定的。拳脚功夫片动作形态与刀剑武侠片相反,体现出暴力化的的特征。1949年的黄飞鸿电影为拳脚功夫片奠定了基本的动作形态,后来的李小龙电影、刘家良的武师电影、大陆1980年代的武打片以及21世纪的一批拳脚功夫片都体现出追求武术动作“真实性”的特点。拳脚功夫片动作形态的“真实性”与暴力性紧密相连,这既是这一影片类型存在的基础,但也使得拳脚功夫片在新世纪逐步变成了一种小众电影。功夫喜剧诞生于成龙1970年代中后期的一批电影,其动作形态经历了成形期的滑稽打闹、发展期的杂耍动作和后期的冒险动作的发展历程。与香港其他一些武侠电影里的喜剧元素不同,成龙和洪金宝等人挖掘了武术动作的杂耍性和滑稽性,为武侠电影动作形态开拓了新的美学功能。武侠电影四种不同类型的动作形态有着其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电影技术、社会观念等影响,在总的美学特征之下,又体现出各个阶段各个流派不同的特点。